由於壽險公司將挑戰接軌會計準則IFRS17和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 2.0,主管機關不希望業者過度競爭,因此近來頻頻整頓保險商品,日前先是要求壽險公司增提失能扶助險的準備金,現在又盯上投資型保單。
近期傳出失能扶助險恐因保險公司的責任準備金不足,恐落得難理賠的議論,事實上,保險契約向來是白紙黑字寫得一清二楚,發生事故怎麼理賠,都會依照當初雙方簽訂的保險契約走。但儘管保險公司責任準備金不足的問題,無關保戶理賠,但還是要提醒保戶,想買失能扶助險一定要看清楚商品條款。
在民眾對長照危機意識抬頭下,越來越多人有投保「類長照」保險的觀念,尤其失能扶助險以失能等級表做為理賠依據,再加上市場上有一旦確定為1至6級失能時,保證給付10~15年不等的商品設計,吸引很多保戶在衡量風險後,願意掏錢買單。
近幾年殘扶險改名為失能扶助險後,買氣大躍升,尤其去年伴隨業者陸續停售保證給付商品後,更是讓保險公司接單接不完。只是,這麼一張讓眾保戶搶買的商品,真的在發生事故後,能照顧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嗎?
人生難免面臨意外或疾病,使身體功能終生「好不了」,此時保險商品中的失能險便可發揮功效。特別是今年來,保險公司陸續停售失能險、或更改保單條款內容,取消失能扶助險的保證給付。維護自身權益,千萬要看清楚契約內容,仔細比較,才能選對適合自己的保單。
這一陣子保險圈最熱賣的商品莫過於失能扶助險,原因是自去年底開始,「保證給付型」商品陸續停賣。究竟保證、不保證的差異在哪?對保戶的影響是什麼?有需要的民眾是否該跟著搶買保證給付型商品?又該怎麼挑選?相關疑問,我們幫你一次解答。
失能扶助險不是有買就好,保額的規劃也很重要,究竟該怎麼評估?專家建議,可搭配目前月薪,或每月家庭開支金額來規劃;或者也可從照護可能發生的金額來安排。
保證給付型失能險雖然陸續停賣,但目前還有數張保單可以選擇,原本就打算規畫買失能扶助險的人,不妨趁現在選擇一張仍有保證給付的商品,當然給付月數越高越好。此外,還要把握4重點,才能建構最大保障。
保證給付型商品所給付的失能扶助金原意,是為防家人倒下,至此無法工作後,定期給予保險金,維持生活水準。若不幸身故,還能為家人分擔財務費用等壓力,所以市場接受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