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4.04.26 18:10 臺北時間

彭雅倫、趙尉翔奪百萬設計獎:為竹東訴說曾被噤聲的記憶

彭雅倫、趙尉翔奪百萬設計獎:為竹東訴說曾被噤聲的記憶
【李台源、宋佩遙/台北報導】「我的作品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家人。希望未來竹東居民可以有個地方,可以想念 […]
0:00/0:00

【李台源、宋佩遙/台北報導】「我的作品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家人。希望未來竹東居民可以有個地方,可以想念我們想要想念的人。」來自竹東的彭雅倫,語帶激動地在台上介紹自己得作品「落木。無邊」,他不敢置信自己可以擊敗其他參賽者,奪下「客庄在地記憶徵件」的百萬首獎。他與設計師趙尉翔的創作模型,利用竹東林業的巨大原木為概念發想,低調訴說曾被噤聲的過往,讓所有人們能利用這個紀念空間,找回自己所失去的記憶。

「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由客家委員會與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共同舉辦,今天在實踐大學舉辦頒獎與記者會,現場公開展示通過初選的30件作品。參賽者用模型、手稿,呼應台灣近代五個重要歷史事件,包括1895乙未保台戰爭、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八二三砲戰等,盼探討並凝聚歷史記憶與客庄在地的關聯。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左)與首獎作品「落木。無邊」設計師彭雅倫(中)、趙尉翔(右)交流。宋佩遙攝
彭雅倫與趙尉翔介紹得獎作品時仍難掩激動。宋佩遙攝

彭雅倫與趙尉翔兩人在公布首獎的當下,相當不敢置信,兩人激動地擁抱。隨後彭雅倫上台接過獎狀、獎盃,一度激動地說不出話,他哽咽地用客語介紹到,自己住在竹東,作品是關於故鄉竹東的故事。他感謝客委會與評審,認為在評審過程學習到很多,尤其三十組入圍作品都很優秀,能拿到首獎非常意外。

彭雅倫介紹,兩人的作品以白色恐怖時期的「竹東水泥廠」案為背景,竹東在二二八事件中,即有三民主義青年團竹東分團副團長劉家榮遭槍殺的慘案,而白色恐怖期間,劉家榮姪子劉興炎等人因從事聚會、工人運動,遭以匪諜之名槍決,這件事情在竹東鎮民心中留下很大陰影與傷痕;且白色恐怖期間竹東林場也是地下情治單位基地,「當地舅舅、阿叔聽到吉普車都會擔心是不是情治單位出動,因此希望把這個故事留存紀念。」

彭雅倫與趙尉翔受訪時談到,選用原木作為地景裝置藝術材質,主要是呼應竹東林場的林業背景。他們希望透過作品,期望有一天這個空間能成為年輕人與長輩交流、探討地方記憶或故事的契機。也因此創作過程最困難的就是要讓作品不要過分嚴肅,或是過分娛樂,又要成為容易讓人親近的樣貌,如何掌握這兩者平衡讓他們費盡心思。

兩人透露,創作過程有耙梳遺書、訪問後代,也跟在地團體、好朋友「竹東閒人」拍攝影片述說情感,希望可以藉由這個創作機會開啟對話,共同書寫記憶,而不是「佔據空間的物件。」

得獎當下彭雅倫與趙尉翔兩人激動相擁。宋佩遙攝
作品「落木。無邊」示意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彭雅倫與趙尉翔製作竹東模型,標示出與「落木。無邊」作品具有關聯的點位。李台源攝

楊長鎮:討論國族記憶前,先處理地方記憶

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的競賽初衷,是希望藉由藝術界、設計界與建築界的專業與調查論述,透過實體紀念物形式設計,重新找回重屬於客庄人們的集體記憶。

「我們不去處理國族記憶,先好好處理社區、地方在地的記憶,假使我們連在地記憶都說不出共識,我想也不用建立國族共同記憶,這是客委會希望與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說,希望這項比賽對台灣藝術界、設計界與建築界產生擾動,讓大家開始重視「台灣是一個失意的島嶼」這件事。

「You are what you remember.」楊長鎮說,從心理學、社會學對自我的定位就是自己的記憶。他認為自己這輩有個共同的記憶「史艷文」,但現在後生的網路資源、頻道很多,每一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或許將來他們到我們這個年紀,會發現因為人與人之間熟識的東西不一樣,而互相不熟識。因此,這個世代要成為「我們」,是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楊長鎮提到,這個世代的人們很像只存在講話的當下,包括媒體在內的大家記憶紊亂,也因此鬧出「陳澄波本人也很緊張」的笑話。他認為儘管辦這樣的比賽與時代可能格格不入,但卻是相當重要,「台灣記憶與政治很有關係,不同意識型態塑造不同記憶,這是一個民主化過程中非常自然的現象。」他希望台灣因為大家今天討論我們的記憶這件事,能慢慢走過這個階段。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儘管辦這樣的比賽與時代可能格格不入,但卻是相當重要。宋佩遙攝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右二)、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左)與首獎作品「落木。無邊」設計師趙尉翔(左二)、彭雅倫(右)合影。宋佩遙攝

楊長鎮以葬在西班牙「烈士谷」獨裁統治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舉例,西班牙最高法院2019年支持轉型正義行動,將佛朗哥從烈士谷移除改葬;他認為台灣也有多歷史記憶要討論,如中正紀念堂轉型,但還有很多複雜因素要討論。

「是否可以先從自己在地、共同生活的地方,找到找到共同記憶?」楊長鎮提到,苗栗獅潭在白色恐怖時期「五君子事件」,他認為這件事情沒成為獅潭的記憶,成為失去的一部分。大家每天晚上一樣看政論節目、關注流行議題,卻對過去的事情不記得;以前人會蓋廟紀念值得尊敬、懷念的人,如苗栗頭份楊統領廟,日本時代則帶來西方紀念碑、銅像,如後藤新平銅像,儘管如此,也被人帶離我們的記憶。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帶來蔣介石銅像的記憶,以前甚至要對銅像三鞠躬才能到教室上課。也因此,楊長鎮說道,這個成長過程,我們開始認為這些記憶很煩,民主時代大家不想記憶,大家不喜歡被人強加的記憶,但是又找不到自己的記憶,所以就變成沒有記憶的人。

楊長鎮特別感謝所有參與競賽的後生,在入圍時就看到很多驚豔的作品,他認為很多作品相當熟成,已經可以是國家級紀念作品;此外也感謝實踐大學設計學院、評審們共同推動,大家與後生全心全意投入競賽,這是台灣在地記憶很好的開始,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能將這些作品舉辦一場正式展覽,讓每個客庄鄉鎮市區,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共同記憶。

入圍作品及得獎作品於實踐學大樓MN棟B2穿廊空間展出。宋佩遙攝
入圍作品及得獎作品於實踐學大樓MN棟B2穿廊空間展出。宋佩遙攝

看見參賽者用心 陳邦畛:盼進一步討論庄頭故事

初審、複審兩階段都有參與的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對於這次所有入圍的作品給予高度肯定,這不僅是第一次把「地方的事情」拿出來講,三十組參賽者想辦法找出客庄故事,把故事好好地敘述,設計能力、想發都很清楚,比過去看到地方上的設計都好、都還要用心。

不過陳邦畛也談到他的觀察,認為大家的作品都呈現「廣為人知的大事件」,其實很多都已經經過大眾、媒體甚至國家機構的討論,比較少人去討論庄頭的事情,細微的事情比較少人去討論。他認為這也是在大眾媒體影響下,沒辦法聽到小的事情,自己庄頭的事情也很少去談。趙尉翔與彭雅倫的首獎作品與竹東地方團體「竹東閒人」合作,作品能從小故事變成作品,很有意思。

首獎作品「落木。無邊」以「建築的不在」(Architecture of absence)概念出發,由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趙尉翔與策展人、英國視覺傳達設計及時尚策展碩士彭雅倫共同合作。作品預設置放地點為新竹縣竹東鎮竹東圓環現址無建築物或開挖,由東西向東林路,南北向杞林路所環繞。

作品由地面往下數層,設計師希望作品不追求宏大突出,而是低度地融入於小鎮日常的視野之中,讓紀念場所不再是佔據城市公共空間,而是創造更多屬於公眾的場所。且地面層上依稀可見露出的木梢,低調訴說是曾被噤聲的過往。

此外,五個優選作品也各具特色,各贏得30萬元獎金。包括探索苗栗三灣、南庄、獅潭、銅鑼等地關白色恐怖故事的「十分鐘計畫」;紀念白色恐怖中23歲即遭槍決的傅如芝「自由之書」;用時間與距離呈現關西台籍日本兵賴興煬遭俘虜至西伯利亞的「(4066.62, 62)」;同時處理乙未保台、太平洋戰爭、二二八、白色恐怖的「煙硝的紀念日-四部曲」,以及述說彰化八卦山乙未保台戰爭的「光跡 Path of Hope」。目前所有30件作品將於實踐大學國際會議廳及MN棟 B2F穿廊公開展示至4月28日止。

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相當肯定參賽者的作品。宋佩遙攝
「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由客委會與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合辦。宋佩遙攝
頒獎典禮前由拷秋勤擔任演出嘉賓。宋佩遙攝
入圍作品及得獎作品於實踐學大樓MN棟B2穿廊空間展出。宋佩遙攝
楊長鎮頒發特別獎給年僅11歲的參賽者蔡亞夏同學,盼鼓勵大家無論年紀長少,對歷史和文化的關心和熱情是無所不在的。宋佩遙攝
「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頒獎典禮,得獎者與入圍者合影。宋佩遙攝
更新時間|2024.04.26 18: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