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7.10.03 10:30 臺北時間

【王道還科普專欄】母親像月亮一樣

【王道還科普專欄】母親像月亮一樣
實踐上、理念上,生命都有許多風貌。把母親比做月亮,切記月有陰晴圓缺。母職艱辛,責以圓滿未免太苛。

王道還科普專欄〈母親像月亮一樣〉全文朗讀

哺乳類的親子關係符合動物界的常模,就是由雌性獨力負起生與養的責任,只是變本加厲。不過生育是身體的機能,無所謂「母職」,養育才是,茲事體大。有少數物種連雄性都參與了,例如我們人類。有趣的是,關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傳統的記憶偏重母教。《三字經》對母教便有具體的敘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父親呢?「子不教,父之過」,沒有故事,抽象得很。最生動的父教故事,是《紅樓夢》裡賈寶玉受到的責打,鋪張揚厲,極為慘烈。而在中學教科書裡,除了孟母的典範,至少還會學到歐陽修隨母親「以荻畫地學書」。
母職風格的研究
只不過教育涉及施與受兩造,只以一方論成敗,難免以偏概全。即使不打不成器,也要看孩子是否那塊料,養過孩子、教過書的人大概都心裡有數。何況人的發育期很長,從小受到的母教、父教發生什麼影響、造成什麼結果,往往想當然耳。因此以動物實驗釐清一些變項的作用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最近美國賓州大學心理系的一個團隊追蹤一群狗仔,觀察母親盡母職的風格,以及狗仔在「轉大人」前的某些智力、性情特徵,再以牠們日後的成就驗證那些變項的重要性。研究人員想回答的問題之一,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母親的養育方式與孩子長大後的成就有沒有關係?
那群狗仔出生時就注定要進入一個導盲犬訓練機構受訓。通常只有七成能通過考驗、取得執照。合格的導盲犬必須心無旁騖,寧靜沈穩,不受突發事件干擾,才能稱職。此外,不受新奇刺激撩撥、又有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也是必要條件。
首先,研究人員在狗仔出生後頭三個星期,以錄影機紀錄母子互動。然後在正式受訓前,也就是14-17個月大的時候,以11個測驗觀察牠們的行為傾向。測量項目包括認知因子(如變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氣質因子(包括服從、專注等特質)。訓練結束後,約三分之一(32/98)遭到淘汰,研究人員再分析觀察紀錄與結果之間的關聯。
受母親密切守護的狗仔,比較可能遭淘汰
最有趣、也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受到母親密切守護的狗仔,比較可能遭淘汰,違反我們的常識。不過,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那些母親屬於「緊張型」:體內壓力荷爾蒙濃度較高,對壓力的反應也比較強烈。因此與狗仔互動頻繁,見不著狗仔就不安,都是緊張的表現。以現在流行的詞來說,牠們可算「直升機」母親。畢竟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大驚小怪的監控,有時難以分別。
研究人員發現的另一個關鍵母職變項更有趣:哺乳的姿勢。原來有時母狗躺在地上,身體橫陳,前後乳頭大約處於同一水平線,狗仔容易接近;有時母狗坐著或站著,狗仔必須仰頭吸奶,而且不易搆著較高的乳頭。常以臥姿哺乳的母親,養出的狗仔淘汰率高;常以坐姿哺乳的母親,及格率高。其中的道理,似乎正好呼應了當年在成功嶺常聽教育班長說的一句話:不要為吃一口飯而低頭。孩子從小就為生存而掙扎,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不過,這些發現再有趣,也難免炒冷飯之譏:值得注意的結論,只是印證了常識;有待釐清的問題,總是因為這個那個因素不克解決。例如狗媽媽與狗仔系出同源,如何判斷牠們的行為來自基因還是教養?天生緊張的狗媽媽養出的狗仔,天生就緊張,怎麼會通過唯有「沈著」才能過關的考驗?
許多負面特質都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其實在動物行為領域中,最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許多實用測驗中,過不了關的個體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而且每個世代都有那麼多?
導盲犬訓練篩選的特質,並不只在「導盲」工作上有用,幾乎我們想得到的任何生活方式,那些特質都是有利的。做任何事,容易緊張、不能專心、擇惡固執、不知變通的個體注定失敗;不利於生存,更不利於生殖。因此,如果那些特質來自基因,它們早該被芟夷淨盡了。而我們在任何一個動物族群都會發現許多擁有負面特質的個體。
更教人不解的是,許多負面特質都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童年愛鬧彆扭,青少年反叛,接近成年才逐漸穩定,然後中年持重,老年保守。每一個個體的個性,在這個生命歷程的背景中成形;個性只是那些特質以不同的比例組成。
人腦是在不需深謀遠慮的世界裡演化出來的
人並不例外。有些學者認為,一般人在許多狀況中依賴直覺反應,而不是冷靜、客觀的盤算。那是因為人的腦子是在一個不需要深謀遠慮的世界裡演化出來的;根據幾個簡單的規則行事,足以解決人生大事,何必「傷腦筋」?這就是「有限理性」假說(bounded rationality)。而解放「有限理性」,有賴學習、教導,真的必須「傷腦筋」,不能假定人人都有意願有能力費心。而生活在複雜的社會裡,有各種規範約束我們,毋需磨練理性 。
但是「有限理性」假說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一些人會有難以克制的「自毀」衝動。進了賭場,願意試試手氣的人很多,但是有一些人就是會沈迷其中,到了病態的地步。不少人嘗試毒品只為了好奇,可是有一些人卻難以自拔。許多年輕人騎摩托車飆車,出於同儕壓力,可是有一些人卻寧願拿生命賭上一把。
總之,以理性得出的行為準則,顯然不是動物界的普世價值,在族群組成中、個體生命史中都不是。怎麼回事?
簡單的答案是適者生存。
生物都會死,活著只有一個使命:傳宗接代
適者生存即天擇(自然選擇),它的重點在生殖,不在生存,也不在逃避死亡。150年前,達爾文便強調過,所謂「適者」、「最適者」,並不指「最佳」、「最合理」、「最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生物都會死,塵歸塵、土歸土,活著只有一個使命:傳宗接代。至於如何完成這樁大業,鄧小平同志早就一語道破:不管白貓黑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動物世界並無真善美一說。人能反思,任何經驗都能賦予意義,生死之道早有種種論述。有人認為小心謹慎、長命百歲才是人生。有人只求好好過上一天,發光發熱。哥德更精練:剎那即永恆。
我們的教育也樹立了許多不同的人生典範。父母親可能不期盼孩子飛黃騰達,至少會祈求安安穩穩,可是課本頌揚的仁人志士,有些卻做出轟轟烈烈的選擇。在理性架構中的負面特質,往往成為衝決網羅的動力。歷史哪裡只是理性的發揚而無激情的衝動。250年前,休姆(David Hume)就提醒我們:理性是激情的奴隸。
實踐上、理念上,生命都有許多風貌。把母親比做月亮,切記月有陰晴圓缺。母職艱辛,責以圓滿未免太苛。
作者小傳─王道還
王道還(王道還提供)
台北市出生,從小喜歡閱讀,但是從未想過寫作,因為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兩次皆遭退稿。大學三年級起意外接到翻譯稿約,以後寫作亦以翻譯為起點(意思是抄襲)。在思想上,對於「思考」產生全新的認識,是在高二暑假讀了《西洋哲學史話》(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相對論入門》(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兩本書。從高一起就對演化生物學發生興趣,後來以生物人類學為專業可能並非偶然,可是對科學史、科學哲學的興趣從未間斷。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