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7.12.05 13:05 臺北時間

【比特幣啟示錄(下)】升貶如雲霄飛車 數位貨幣淪炒作商品 背離改革初衷

比特幣既是網路憑空而來,自然也隨時曝露在網路漏洞以及駭客攻擊的威脅當中。(東方IC)
比特幣既是網路憑空而來,自然也隨時曝露在網路漏洞以及駭客攻擊的威脅當中。(東方IC)
傳統的「錢」,是從鑄幣廠或印刷廠裡生產出來的。而比特幣的「錢」,則是透過「挖礦」而來。所謂挖礦,指的是架設好一台電腦,裝上比特幣系統軟體,實際投入比特幣網路的運作和維護,並承接加密運算任務,只要率先完成運算,就算是「採」到「礦」,可以獲得50枚比特幣。
比特幣最初的發行演算法,限制了通貨數量:每架挖礦機每10分鐘只能採到50枚。此一限制顯是衝著各國央行寬鬆貨幣,亂印鈔票的弊病而設計的。在程式的設定下,比特幣可以不受人為操控,也無法操控,只能以固定速度增加貨幣流通量。
從源頭消弭人為操作的可能性,避免了通貨膨脹,彼特幣一方面改革了傳統貨幣,另一方面又藉著內建的「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帳目的一致性,無論在理想面或實務面上,似乎都臻於一種完美無瑕疵的新時代貨幣,但問世近10年後,比特幣的發展卻與原創者的想像大相逕庭,甚至單就做為一種「交易工具」而言,比特幣可以說是徹底失敗了。

失敗的貨幣 成功的技術

首先,在可靠性上,比特幣既是網路憑空而來,自然也隨時曝露在網路漏洞以及駭客攻擊的威脅當中。東京的Mt. Gox比特幣交易所,2014年宣告倒閉,據說背後主要的原因就是2011年被駭客偷走價值5億美金的比特幣。
但比駭客更嚴重的問題,是比特幣從價值幾美分到飆破上萬美元,動輒一年內飆漲十倍,不時又腰斬的極端波動,對於它所應該扮演的「貨幣」角色來說,完全是失格的表現。貨幣的目的本是交換商品和勞務,而非作為一種投資標的(至少非主要目的),而以比特幣重貶急漲的高風險走勢來看,未來恐怕很難會再看到有人拿比特幣來買咖啡。
不僅如此,比特幣近期暴漲的原因之一是供不應求,先天設下的限制讓貨幣量無法應付突增的需求,導致價格不斷追高;這一點曝露了比特幣的系統規模無法順應市場變動而及時調整,衍生出交易費用過高、交易耗時過長等問題,都讓虛擬貨幣與理想中的貨幣願景,漸行漸遠。
但比特幣的失敗,就像所有新技術或新制度一樣,是敗在環境的不成熟與大眾的不熟悉。撇開短期間成敗不看,虛擬貨幣在技術上被網路安全專家評論為足以「改變世界」,在概念上的創新,如「區塊鏈」和取代股票籌資的「初次代幣發行」(ICO),更不斷在其他領域激起化學效應。
資料來源:The Atlantic, Bloomberg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