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1.26 06:37 臺北時間

多邊戀的泛愛論:我愛你 但我不只屬於你

2018年1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的「多元與自由」示威。(東方IC)
2018年1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的「多元與自由」示威。(東方IC)
多邊戀:英文polyamory,一半希臘字根poly「多」,一半拉丁字根amore「愛」。從造字上來看有貌似學術的假掰況味。支持這種愛情關係的人主張一夫一妻制讓他們的愛受到了侷限。不過,他們認為這種多邊戀的關係與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是婚外偷情都不一樣。他們也相信在這種開放的關係中,可以幫助自己學會更愛自己。
美國舊金山支持多邊戀的遊行。(wiki)

多邊戀(Polyamory)

又稱多元之愛、多角忠誠、多重(伴侶)關係,指關係中人數大於「兩人一對一」且參與者皆「知情同意」的戀愛、交往、伴侶等關係,例如一人同時與兩人或以上交往,在此親密關係中彼此「知道」並「同意」與其他交往者的交往關係存在。(維基百科)

Anita Cassidy是一位英國新起的作家,最近在衛報的專欄文章,談論自己「為何擁抱多邊戀」以及自己「如何發現真實的性自我」。
英國作家Anita Cassidy在《衛報》現身說法,支持多邊戀。(guardian/twitter)
Anita說自己與丈夫Marc已經結婚十二年,並且有了兩個孩子。但是三年前她理解到,自己的生活是建築在一個自己並不相信的——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上,因此她向丈夫懇談,說自己「無法再忍受未來四十年都只和你有性關係」的生活了。
Anita自認是個盡責的母親,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比如她只用布尿片、食材原料都自己準備。但是她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還需要更多。
於是她得到了丈夫的同意,接受了婚姻諮詢,並在開放的婚姻關係下找尋她其他的人生伴侶。她很快開始約會,加入了一些約會網站,並且發現了她的性自我的另一面。
如今她有交往兩年的性伴侶Andrea,她也將他介紹給自己的孩子們。不過他們並不住在一起,因兩人「極度重視彼此的獨處」,而他們「也會和其他的朋友發生關係」。
至於她和丈夫Marc,他們仍同住在家裡,共同撫養孩子,共度家庭節日,不過她覺得兩人已經不再彼此適合,因為她「自己的變化太大」。
Anita說人們可能會把她想像成一直想和不同人發生性關係,但其實問題比這複雜許多。她認為一夫一妻制像是一場競賽,你想方設法在別人之前把自己的最愛搶到手並獨佔。但是人生中她跟人們有情感上的、心智上的多重連結。她甚至設想在自己八十歲時,與其和一個老伴在公園長椅對坐,她更希望和一群人、一個共同體一起生活。她說,大家似乎都想要簡單分明、一劑見效的人生規範,比如「一個上帝,一個伴侶」,但是「人生是多元的」。
Anita的文章在衛報的網站上引發了不少討論。似乎很多人對作者的觀點不以為然。有人質疑到底多邊戀是婚姻制度有問題,還是作者「他們的」婚姻有問題。也有人認為這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愛情和婚姻、保障和自由,原本就需要個人各自體會。
Anita在《衛報》的文章底下出現了大批的評論。其中引發爭議的評論不少,有大量評論因「不符合本社團規範,已遭版主移除」。(guardian網路截圖)
有人從女性的角度來看,主張多邊戀是「合乎道德的非一夫一妻制」(ethical non-monogamy),也就是說,在關係中所有人都知情且認可的非一夫一妻關係。因此它無關欺騙,也不減損彼此在情愛關係中的承諾。另一位自認是多邊戀支持者,從事表演工作的Elf Lyons認為,多邊戀比其他關係模式更能夠賦予女性自律性,因為多邊戀成功的第一步是開誠布公。她認為學會維持多邊的關係就像是發展出像CEO一樣同時多工處理任務的能力,它是「女性主義運動所需的重大關係革命」。
喜劇演員Elf Lyons認為多邊戀是意義重大的關係革命。(guardian/ twitter)
Elf Lyons認為,如果大家以開放的態度看待多邊戀,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她對多邊戀倒是有個有趣的詮釋,她說,同時間愛不同的人就想學不同的語言一樣。每次都有不同的文法規則、而且都開放討論。每一次你跟某個人說「我愛你」時,愛情都被重新翻譯,代表著無窮的意義。
參考資料: Guardian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