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3.01 09:13 臺北時間

【AI大躍進】越來越像人!「對抗型神經網路」讓機器人獲得「想像力」

最新AI技術讓機器人擁有藝術「創作」的能力。(東方IC)
最新AI技術讓機器人擁有藝術「創作」的能力。(東方IC)
知名科技期刊《MIT科技評論》日前公布2018十大突破性技術,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當然不會在榜上缺席,但其中最引人遐思、最令AI專家熱血沸騰的技術,恐怕非「對抗型神經網路」莫屬。
什麼是「對抗型神經網路」?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去年底在網路上流傳的一段影片和一組照片說起。
多數人看到這組照片(參見以下連結)的第一個想法大概都是:演藝名人大會串。湯姆…貝克…碧昂…這些大明星的名字在嘴邊打轉,但就在快要脫口而出那一刻,那些名字又縮了回去,因為它們每一張都似是而非,像誰…又不像誰。
這些照片是顯示晶片大廠Nvidia的傑作,其目的,是要展示近年興起的「對抗型神經網路」憑空「炮製」名人的能耐。照片中的俊男美女,沒有一個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儘管眉尖唇角神似某某人,或像極了誰,但他們全都是人工智慧所「創作」出來的虛擬人像。
換句話說,AI已經從「模仿」,推進到了「創作」的領域。
運用類似演算法,工程師可以讓AI創作出油畫、搖滾樂、即興演說、甚至是散文、詩詞。讓AI從工廠、機房,呆板的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中解放出來、脫胎換骨,晉升為藝術家。而此一人工智慧大躍進,全都是拜簡稱GAN的對抗型神經網路之所賜。
GAN被臉書的人工智慧專家Yann LeCun譽為「過去20年機器學習領域最酷的點子」,但技術由來,卻是只花一晚上就完成的神來之筆。蒙特婁大學機器學習博士Ian Goodfellow在2014年和幾個朋友到城裡酒吧聊天,談起電腦合成相片技術,Goodfellow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何不用兩個神經網路彼此對抗,一個扮演創作者的角色,一個專挑毛病,藉由不斷來回校正,創造出既擬真又獨特的作品?返家後,Goodfellow立刻著手寫程式,一夜趕工的結果,第一次測試,就成功。
對抗型神經網路之所以能讓許多平日冷靜的AI專家興奮到失去理智,乃在於GAN有機會讓人工智慧從過去填鴨式的人工教導和學習,進步到「自主學習」的更高境界。過去人工智慧學習新事物的方法,是由人工餵給機器大量影像資料,並且必須一張張不厭其煩地圈點學習重點。但GAN賦予了機器自己找重點,拼湊出模式,再根據模式自行揮灑的能力,從某個角度看,可以說GAN讓AI擁有了「想像力」,變得更像人。
但若從另一個角度看,科幻電影裡的惡夢情節,也因此又更逼近了我們一步;假新聞、假消息、假照片,未來都只是GAN所可能衍生社會問題的冰山一角。
資料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DL4J, Engadget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