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7.01 06:54 臺北時間

【無條件基本收入(下)】讓社會快速脫貧?一項考驗人性的實驗

底層貧民為求溫飽,形同被雇主奴役,是UBI希望消弭的社會問題。圖為孟加拉造船廠童工。(東方IC)
底層貧民為求溫飽,形同被雇主奴役,是UBI希望消弭的社會問題。圖為孟加拉造船廠童工。(東方IC)
「工作」與「生存」之間,是否有絕對必然的關係?從小被灌輸「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現代人,固然早就接受必須「工作」才能「存活」。但若是把這個觀念反過來看,難道「沒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的人,就沒有資格「活著」?
撇開金湯匙、銀湯匙,和特權不論,現代社會──不管是資本主義或有資本主義特色的共產主義──的運作,靠的是「付出與報酬成正比」的基本原則,來維持制度的穩定和社會秩序。但近年快速浮現的幾個社會現象,卻讓此一原則受到巨大挑戰。
首先,是M型化與貧富不均的擴大,網路奪走了先進國家大批中產階級的飯碗;接著,機器人與AI的崛起,又更進一步威脅到了中高位階的勞工生計。當有越來越多的勞工淪入「非自願性失業」、「虛擬專員」和機械手臂不斷佔據原本人類的職缺,「工作才有權利活著」的邏輯,也開始變得脆弱,而面臨到全盤檢討。
主張UBI(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簡稱)的人,除了相信「生存」是基本人權,毋須和工作掛鉤,另外,思想家如比利時的Philippe Van Parijs等人,更認為人必須能夠溫飽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否則便形同金錢的奴隸。

肯亞的社會實驗

被評選為全球最佳慈善機構之一GiveDirectly(直接捐贈)從2016年開始展開一項為期12年,大規模的UBI實驗。整個計畫涵蓋肯亞當地200多個村落,將所有村莊分為四組:45個村莊將獲得12年的每月固定津貼;40個村莊接受2年的固定津貼;另外40個村莊獲得一次性的金錢補助;剩下的100個村莊則是被當作比較成果的控制組,將僅獲得少許人道協助,而不給予UBI補助。
GiveDirectly發放津貼的財源,來自於慈善募款。整個計畫由兩位美國知名經濟學者親自操刀設計,彷彿一場以人為對象的超大型社會實驗。初步的實驗成果報告,預計將在2018年發布。

阿拉斯加的紅利效應

阿拉斯加州政府在上個世紀70年代,運用石油和礦業收入設立了永久基金,從1982年開始定期發放盈餘給州民,每人每年固定一張支票,數額最高曾達2000美金左右(約台幣6萬;換句話說若為四口之家,相當於一年可領約24萬台幣)。
此一類似分紅的制度,雖然在金額上無法達到UBI支應生活基本需求的標準,但在「全民發放」、「資格不設限」等層面,卻完全貼合UBI原始精神,因此其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到底如何,特別受到矚目。
而根據今年2月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公布的調查報告,阿拉斯加的無條件紅利發放制度,數十年施行下來,不但沒有造成當地全職人員就業率下滑,反而在兼職勞動市場,增加了17%就業率。學者分析,UBI之所以不像某些人擔心的那樣養出一堆米蟲,反而能夠活絡勞動率,最大的原因就是民眾手上寬裕後,花費自然增加,連帶就推升了服務業的擴張和人力需求。
資料來源:Quartz, ABC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