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3.19 06:32 臺北時間

編導製三強鼎力合作 呂蒔媛自嘲管很多

《我們與惡的距離》試映獲得業界好評,關鍵在劇本打動人心,以及78天拍攝期間,製作團隊不斷調整的結果。(公視提供)
《我們與惡的距離》試映獲得業界好評,關鍵在劇本打動人心,以及78天拍攝期間,製作團隊不斷調整的結果。(公視提供)
目前大數據應用在影視作品上,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Netflix劇集《紙牌屋》,但僅限於後期的行銷:透過收視戶分析,對同時喜歡 BBC 舊版《紙牌屋》、導演大衛芬奇、演員凱文史貝西的觀眾進行推播,捧紅平台和作品。但在劇本開發創作環節,卻與大數據無關,至今也無其他成功案例。台灣首例利用大數據導入編劇成效如何?林昱伶認為:「關鍵還是劇本能否打動人心,以及製作團隊的完美配合。」
呂蒔媛透露,創作《與惡》劇本最勞心費力的,在於如何真實傳達角色的心境,同時避免患者及家屬的二度傷害。「例如思覺失調症患者多半26歲前發病,人生就此卡住。一般人很難想像,只會覺得是發瘋,但到底是哪種瘋?能不能同情?戲劇若沒表現出來,觀眾將難以理解。」
為突顯真實感,開拍前,林昱伶特地安排演員們依演出角色到法庭、新聞台等職場觀摩,並花費三週搭建新聞台主景,不只完備辦公室、新聞副控室、攝影機、SNG車等設施,還設有生活組、國際組、娛樂組等人員編制,參與定裝的演員多達百人,就連新聞畫面都幾可亂真。
林哲熹(前左)飾演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田調編劇過程最讓呂蒔媛勞心費力。(公視提供)
78天的拍攝期間,編、導、製三方不時討論,呂蒔媛與林昱伶也建立起難得的工作默契與合作模式。林昱伶坦言:「有時要看緣分,編劇後續不一定有時間調整劇本,也可能導演堅持自己的創意想法,能夠三方鼎力融合實在不容易。」呂蒔媛也半開玩笑:「我有要求看粗剪帶、參與勘景2次,怕劇組經費不足,自願客串演出3次,真的是管很多的編劇。」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