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0.03.29 13:41 臺北時間

【全文】面對現代化衝擊 萬瑪才旦激起藏語電影新浪潮

《撞死了一隻羊》獲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也在中國大陸開出破人民幣1,000萬元的票房。(萬瑪才旦提供)
《撞死了一隻羊》獲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也在中國大陸開出破人民幣1,000萬元的票房。(萬瑪才旦提供)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
是在藏地拍攝純藏語電影的第一人。
出身青海牧民家庭的他,
先以小說嶄露頭角,
並藉電影見證藏人面臨現代化的衝擊,
詩意奇幻的寓言風格,
備受國際影壇矚目。
除持續從事文字與影像創作,
萬瑪才旦逐步組建藏族主創團隊、
培育人才,形成藏語電影新浪潮。
他的近作《撞死了一隻羊》《氣球》,
也與港台影人合作,
技術品質更為提升。
精通藏語與漢語的萬瑪才旦,22歲開始發表小說,當了幾年公務員、又去念藏漢語翻譯碩士班,直到32歲才進北京電影學院學電影。36歲那年,他自編自導中國大陸首部藏語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入圍釜山影展新潮流競賽、也獲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自此他在小說家與翻譯之外,確立了導演的身分。
文學素養深厚的萬瑪才旦原本覺得文學和電影很接近,以為會寫小說就能寫劇本、拍電影,學習電影後才發現差別很大。「小說與電影是兩種思維方式,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要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小說裡有很多文學化的描寫,電影裡則有很多影像化的敘述,有人以為小說改編電影就是更動一些細節,把文字對話變對白,就是沒從文學思維改變過來。
萬瑪才旦編導的電影《塔洛》改編自他所寫的同名小說(右圖),2015年獲頒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左圖)。
2002年開始學電影後,萬瑪才旦的小說因文字與影像的創作經驗相互撞擊,產生很大的變化。「很多作家拒絕寫劇本,就是擔心受電影、影像的影響,破壞文字表達。但對我來說這更是一種經驗,破壞性的東西肯定有,因為電影創作的方法、觀點會影響小說創作,可是也有幫助。譬如寫電影劇本,對話要非常精良、不斷推敲,這種訓練有益於小說,通過對話的描寫推進敘事、呈現人物關係。」
儘管拍電影之後,萬瑪才旦寫小說的時間銳減,但仍在文字與影像間跨界自如,有時把電影轉化為小說,有時將小說搬上大銀幕。《靜靜的嘛呢石》《老狗》《尋找智美更登》等電影都是原創劇本,後來再岀版小說;《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則先有小說(《撞》片改編自他與次仁羅布的小說),才有電影。但電影與小說的名稱雖相同或類似,內容卻不太一樣。
萬瑪才旦首部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寫實描繪藏人生活與面臨的文化衝擊。(萬瑪才旦提供)
《氣球》後製陣容堅強,台灣音效專家杜篤之與資深剪接師廖慶松均有參與。(萬瑪才旦提供)
以《靜靜的嘛呢石》為例,因電影受關注,有出版社建議萬瑪才旦改編成小說出版,「但我覺得電影改成小說沒太大的意義,就起相似的名字《嘛呢石,靜靜的敲》,其實電影是寫實的、小說卻很魔幻。」
萬瑪才旦在中國大陸率先以藏人觀點拍攝藏語電影,並培養一批藏族工作班底,目的就是希望拍出真正反映藏族生活、文化的電影,而且早在學電影之前就有這種想法。為此,他說服原本學美術的朋友松太加去北京電影學院學攝影,又鼓動玩音樂的德格才讓學錄音,有意識的組建團隊。「大家對這種文化更了解、對這個語言有熟知度,工作起來就更深入,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
只有幾個人拍電影很難形成一個現象、一股力量,希望更多年輕人參與。
2005年萬瑪才旦在故鄉青海安多藏區拍攝的《靜靜的嘛呢石》,因成功得獎,激勵新生代,學習電影的藏人多了起來。另一方面在他帶領下,透過實地拍片,藏族年輕人也有機會參與電影。而萬瑪才旦班底出身的松太加、拉華加、德格才讓等,均在他監製下,紛紛升格當導演,作品匯流形成藏語電影新浪潮。
「如果只有幾個人拍電影,很難形成一個現象、一股力量,所以我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尤其是年輕人。等他們有了一定的技術、學習的經驗、時間的經驗之後,再幫助他們拍攝自己的電影。」雖有越來越多藏人投入,但萬瑪才旦也不諱言從事藏語獨立製片面臨各種困難。
萬瑪才旦電影都在藏區拍攝,經常得面對嚴峻的氣候考驗。(萬瑪才旦提供)
《老狗》由萬瑪才旦自編自導,透過年老的藏獒,點出傳統與現代化的價值衝突。(萬瑪才旦提供)
藏語電影因涉及民族、宗教,中國統戰部所屬的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與宗教局會先審查劇本,相較其他漢族電影又多了一道審查程序,時間更長、內容也受限制。堅持拍攝藏語電影的萬瑪才旦,所有作品均通過審查,但卻交錯運用荒誕、魔幻、寫實等手法,提供更多發揮與想像空間。
此外,在尋找資金、精省預算與影片發行上,萬瑪才旦也不斷積累學習經驗。拍《靜靜的嘛呢石》時,大家都憑一股熱情,還有朋友不惜賣房子投資他拍片。因該片使用的膠卷太貴,拍攝時嚴格執行毛片(所有拍攝素材)與完成影片的最終時長,必須為三比一的耗片比(Shooting Ratio),場景也集中在寺院、村莊,不需要太多轉場。
透過與王家衛等華語影壇頂尖的人才合作,對提高藏語電影質量大有幫助。
「後來拍《塔洛》,有山上、山下的場景,因資金有限,山下部分就在我老家那邊找空房子,把派出所、理髮館、照相館等所有場景,都在一個院子裡搭出來,很方便,二十多天就拍完。」萬瑪才旦表示,「拍電影從有個概念、寫劇本、找投資者、組成主創團隊,到最後的文宣發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有藝術、也有商業層面。」
萬瑪才旦電影《撞死了一隻羊》由名導王家衛(左)擔任監製。(萬瑪才旦提供)
萬瑪才旦在電影中運用荒誕、魔幻、寫實等手法,提供發揮與想像空間。
經歷幾次從籌製到上映的電影生產流程,到了《撞死了一隻羊》,萬瑪才旦因與香港澤東公司合作,有不同的感受。該片由名導王家衛監製,透過澤東公司引薦,包括剪輯指導張叔平、聲音指導杜篤之,以及配樂林強接著加入,這批華語影壇頂尖的人才,也對提高藏語電影整體質量大有幫助。
《撞死了一隻羊》在2018年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獲得最佳劇本,由於口碑好,又整合各方資源,影片透過中國「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藝術院線放映,開出破人民幣1,000萬元票房,寫下萬瑪才旦電影最高賣座紀錄。
由於《撞死了一隻羊》的經驗,萬瑪才旦新片《氣球》的後製陣容堅強,不但繼續與杜篤之合作,並邀台灣資深剪接師廖慶松、伊朗作曲家裴曼雅茨達尼安(Peyman Yazdanian)助陣。該片描述90年代中期藏區因「計畫生育」,家人在現實與宗教信仰間產生衝突,萬瑪才旦從寫實切入、融合幻想與夢境的表現也更臻成熟。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是精通藏漢語的小說家,也是在藏地拍攝純藏語電影的第一人。

激勵藏族年輕人 萬瑪才旦小檔案

1969年出生於青海省貴德縣

西北大學藏漢語翻譯碩士、北京電影學院影視編導專業

電影代表作:

  • 2019年 《氣球》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
  • 2018年 《撞死了一隻羊》獲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
  • 2015年 《塔洛》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 2009年 《尋找智美更登》獲上海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2005年 《靜靜的嘛呢石》入圍釜山影展新潮流競賽、獲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