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05.28 06:00 臺北時間

【犯罪心理學S01E04】從早期環鋸術到近代fMRI 一起打開腦袋了解犯罪

上一集提到犯罪人的外型與體格,如何幫助早期的犯罪學家研究犯罪人與犯罪行為。這集我們進入內部心智運作,早期希臘哲學家認為,腦袋裡有一個小小外星人主導著人的行為,原始人也認為犯罪人的腦殼裡藏有惡魔,近代,我們通過fMRI觀測腦部血流或是腦活動的變化,進而研究與犯罪的關聯細一起來聽聽這集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 (Pixabay)
上一集提到犯罪人的外型與體格,如何幫助早期的犯罪學家研究犯罪人與犯罪行為。這集我們進入內部心智運作,早期希臘哲學家認為,腦袋裡有一個小小外星人主導著人的行為,原始人也認為犯罪人的腦殼裡藏有惡魔,近代,我們通過fMRI觀測腦部血流或是腦活動的變化,進而研究與犯罪的關聯細一起來聽聽這集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 (Pixabay)
隨著這些非侵入式觀察大腦儀器還有技術的增進,人們漸漸知道大腦的功能是分區的,有很多的區塊,比方說負責的是視覺區、聽覺區、嗅覺區、味覺區、觸覺區,或者是運動區,觸發運動功能或者情緒區、記憶區。這些不同區塊,其實都與犯罪有著不太一樣的連結性。

【犯罪心理學S01E04】從早期環鋸術到近代fMRI 一起打開腦袋了解犯罪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我是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很高興在這個平台上與各位聽眾朋友們聊犯罪、談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學。
在上一集的節目,提到了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Cesave Lombroso),從十八犯罪人相、天生犯罪人、返祖現象,了解早期研究認為,犯罪人可能在出生當下就跟一般人有所不同。相較於早期較具有歧視偏見觀點的理論,漸漸地犯罪心理學家們、犯罪學家們開始探討體型跟犯罪的關係,也注意到心理運作歷程裡,是不是某一些部分的確跟犯罪有親合的可能,如「智能」。
顱向學取向的犯罪觀點。(節錄自十八犯罪人相)
隨著心理測驗工具發展,漸漸地人格也進入討論的範圍了。常聽聞一個名詞「反社會人格」,簡言之,面對同樣的社會情境,有些人解釋成具有敵意的,有些人則不會。比方像是新型冠狀病毒所衍生出來的口罩搶購風潮,有些人質疑搶購的人,有人就覺得可能是出於別人家裡需要吧,看待搶購行為較能心平氣和,有些人也會產生這樣的質疑:「什麼!他拿這些,可能是要去賣!」諸如此類的臆測而引發了衝突。
其實漸漸地就會發現,原來人性中內在的運作層面有一些犯罪相關的因子,於是這些部分開始成為犯罪學家們思考的議題。如果,犯罪人跟一般人在出生當下有所不同的話,那這個不同到底來自於哪裡?今天我們就要從上一集談論外型的顱相學、體型學開始延伸,進入到內在心智運作歷程。
內在心智運作歷程的主角,當然就是大腦!今天要探討大腦對犯罪行為的影響。

從早期環鋸術到近代fMRI 研究腦傷與犯罪的關係 

其實人類很早就對大腦有興趣,如希臘哲學家,甚至早期的哲學家們認為,人這個生物其實就像一台機器人,在我們腦袋裡面有一個小小的外星人。星際戰警裡就有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小小的人坐在腦袋裡,駕駛著一個大大的人,概念有點像機器人。的確沒有錯!大腦,一直以來是主控行為的器官,雖然一直稱呼心理學(這是來自英文的說法psychology),其實心理學換句話來講,應該是腦理學才對,是大腦運作所帶來的一個學問。
進入大腦以後,早期的心理學家們或是腦神經科學家們對於大腦其實存在一種哲學、玄學、宗教學搭配著神經科學的異樣說法,所以在史前時代,發現有一些人類化石,有很奇特的傷痕,什麼傷痕呢?他們叫做環鋸術。
什麼叫環鋸術?比方說你現在頭很痛,或者你可能有一些精神狀態不好的狀況出現,在以前那個年代的原始人生病了,部落裡的長老們、巫師們就會用鋒利的刀片把你的腦袋敲開一個洞,讓裡面的魔鬼飛走,然後你的病就會治好,這就是當年的想法。
當年對於犯罪人也有類似的觀念,結合了一些宗教論的觀點,就是把他腦袋打開,惡魔跑掉就會好。但是這些難免都是侵入式的做法,把頭割開來真的很恐怖,又不是什麼猴腦啊或者人腦宴。隨著人類醫學的停滯不前,這樣的觀念只能大約猜測大腦可能跟犯罪行為有關,並沒有很確定的資料跟線索。
一直要到人類的醫學在20世紀突飛猛進後,我們開發了非常多非侵入式腦活動觀察的方法,也就是我們不再需要把頭割開來,我們不再需要把一根細細的探針刺進腦袋。我們可以透過腦波的紀錄,透過fMRI這種腦部微血管血流的變化,甚至可以注射顯影劑進去,呈現不一樣的腦活動照片,用這些資料就可以非常準確的判斷大腦功能,以及犯罪行為與一般行為之間的關聯性。隨著這些非侵入式大腦觀察技術的蓬勃發展,漸漸地,我們開始知道原來大腦跟犯罪是有關聯性的。
隨著這些非侵入式觀察大腦儀器還有技術的增進,人們漸漸知道大腦的功能是分區的,有很多的區塊,比方說負責的是視覺區、聽覺區、嗅覺區、味覺區、觸覺區,或者是運動區,觸發運動功能或者情緒區、記憶區。這些不同區塊,其實都與犯罪有著不太一樣的連結性,這時候就有非常多的心理學家對大腦功能的變化,針對犯罪行為的影響研究,最早期的研究為腦傷研究(大腦好好玩S02)。
什麼叫腦傷研究呢?也許今天不小心有人被車撞、撞到頭啦,使得腦部受傷傷,他的行為卻因此發生了某些改變,比方說他可能變得相對衝動或是悲觀。此時心理學家推斷,是不是由於特定地方受損,傷及該部位的腦神經功能,影響當事人帶來犯罪衝動行為。從這個角度開始,犯罪心理學家開始一層一層剝開腦部分區的機能跟犯罪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前額葉與理性控制失能 衝動犯罪者的腦部缺陷

其中第一種很常見的犯罪現象,有一句台語說得很好「見笑轉生氣」。什麼叫「見笑轉生氣」呢?我們時常會發現有人插隊時一旦被指責,忽然間就心態爆炸就吵起來了。我們發現,這種衝動型犯罪人呢,其實他的大腦功能中存在一個重要的缺陷。這個缺陷是什麼呢?拍拍你的額頭,敲擊發出像是買西瓜一樣的聲音,額頭裡的這個位置正是大腦前額葉。
從心理學家以及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前額葉與衝動控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控制著人們不要過度衝動,是控制我們理性思考、好好解決問題的重要腦區。如果一個人往前跌下去、頭前面撞到了,結果使得前額葉受傷,那我們就合理的推斷,他面對相對衝突性較高的情境時,更容易會採取較衝動的行為,那導致犯罪可能性增加。這個是我們跟各位提到第一個比較能夠探討的前額葉的部分。
第二個部分,我們發現有些犯罪現象往往是來自溝通上的問題,有些人看到「呵呵呵、嗯嗯嗯」就會不開心,或者看到一些繪圖文字、小貼圖等等也會不開心,這些部分就回到一個重點——語言的解讀力。
其實,我們語言中樞在我們的左腦,左腦負責的是語言的解構跟結構,也就是我們如何說話以及如何聽懂別人講的話的部位。那問題就來了,如果這個地方受損的話,我們很有可能就把別人感覺好像不是那麼嚴重的話聽得很嚴重。
換句話說,有些時候我們常會發現男女朋友,有些時候男生可能正在打電動玩具,女生說:「欸,你去幫我一下。」男生說:「好啦!等一下!」女生再說:「你再幫我一下啦!」男生又回說:「好啦!我等一下啦!」然後女生忽然間會丟一句:「你一定不愛我了!」男生此時就覺得奇怪,我只是打電動玩具,跟我愛不愛你有什麼關聯喔。
其實這是一個很奇特的問題點,就是溝通的語文強度認知性不一樣,這樣往往就會帶來溝通不良,這種溝通不良的確也會是一個觸發犯罪的前導因子,因為這通常會帶來人際上的挫折,而這種挫折是「不開心,那我幹嘛跟你講那麼多?不如不要跟你講算了!」於是就吵了起來。

交感神經如警示燈 激化失敗就容易發生犯罪

除此之外,還有腦神經科學上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大腦其實是好幾億個神經細胞的連結,好幾億、好幾十億、好幾百億也許都有可能。這麼多的腦神經細胞連結起來,只要這個腦神經細胞在彼此溝通時出了一點點錯誤,或者腦神經細胞在彼此活化時有些不順,就有可能帶來一些比較親近犯罪的行事作風。
舉個最有趣的例子,各位聽眾朋友,你當年還在學生階段的時候,我們來想像一下期中考那個畫面,真的不會寫啊,頭都抓破了,就是想不到答案。這時候就要請問各位聽眾朋友囉,如果你真的想要偷看隔壁同學的考卷,你是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偷看?還是會先注意一下監考老師有沒有在看自己?
重點來了,其實犯罪本身是一個不應該行為,因此行為人會在一個非常緊張的情境下發生,大家都會怕嘛!所以一般來說,犯罪的重要形成要因,就是缺乏監督者的存在,一旦這個監督者在的時候,比方像CCTV這種有線的攝影機的相機頭,或者是監考老師這些人的存在,就會大幅度降低這種作弊或是犯罪的行為。
犯罪不是一件必要的事,考試好好自己作答,大不了不會寫而已嘛。所以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絕大部分的人通通會先確定監考老師有沒有監考,才決定自己要不要偷看。
但在老師長達15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年教40個,15年大概有600個,600個同學中就有一位同學真的是奇葩中的奇奇葩。他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看,脖子都快伸到對面桌子。那時候,老師站在他旁邊敲敲他的桌子,提醒他不要那麼誇張。他回過頭,看我一眼沒講話,我再敲敲,他就繼續又看,我再敲敲桌子,叩叩叩,他又回過頭來看,竟然頂我一句話:「你是沒看到我在抄考卷是不是!」哇!忽然間,我詞窮到都不會反應,當下整個傻住了。
其實這就回到一個點,這位同學可能他負責緊張、警覺的交感神經,運作相對沒有那麼強,也沒有那麼的激活。所以他覺得犯罪的行為,相對來講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狀態啊,不太危險,也不太需要冒險,那就做吧!
的確我們也會疑惑,有一些人從事犯罪行為,怎麼這種事情都做得下去?都不會思考一下後果嗎?或者就像剛剛講的,你就那麼衝動嗎?比方說最近口罩事件,有非常多的演藝人員網路發言時不當,有一些觸怒到網友。其實老師都會覺得很奇特,為什麼這些人在按下Enter或是公布鍵的當下,他的大腦前額葉沒有阻止他的食指呢?所以換句話來說,這些朋友可能就會有一些比較衝動,或是對於環境危險度認知性比較低的現象出現。

毒品對神經傳導的傷害 永久而不可磨滅

最後,我們談到一個影響大腦運作重要的物質:神經傳導物質。什麼叫神經傳導物質呢?我們知道,大腦裡有非常非常多的神經細胞,但是這些神經細胞彼此通通不相連,它們是獨立的。而這些獨立的細胞,要怎樣通知彼此的訊息呢?它們就靠著神經傳導物質來連結。
如果今天神經傳導物質出現錯誤,或者是因為吸毒帶來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根本傷害,也就使得我們的神經受傷了,連帶傷害神經接收、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一但出現問題,很有可能你整體大腦構造就產生了質變,最常見的就是安非他命這種毒品。
安非他命位列二級毒品,在長期濫用的情況下,就算停藥之後還是有可能出現「類思覺失調」的現象,也就是你可能會有幻覺、幻聽的現象。這些其實都是因為安非他命這個藥物已經嚴重影響你的大腦結構,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以及接收體這個部分都產生了不可逆的破壞,導致大腦整個就像是壞掉了或是生病了的狀況,所以這一個部分就再一次跟我們說明的很清楚:大腦跟犯罪真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藥物濫用成癮對大腦的影響。左為健康腦;右為成癮腦。(inspiremalibu官網)
所以隨著大腦的功能漸漸被了解以後,又有犯罪學家開始來探討因為這些大腦功能的變化、神經科學的變化,那麼外型是不是又可以拿來討論呢?因為神經的影響有時候會導致外型或是表情上的平淡、難以理解等等。果不其然,越到近期的說法越強調這種環境互動論的觀念。

社會適應能力 左右犯罪風險

近期以來,犯罪學家開始探討大腦神經科學與犯罪的關係,提出了一個更中立的說法,他們認為大腦運作跟犯罪中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聯性叫做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呢,舉個例子來說,今天我們必須要能夠好好判斷犯罪風險,或是犯罪在執行過程中必須付出的成本,這些東西都會影響著社會適應。
絕大部分的社會都不喜歡犯罪行為,所以如何在發生之前就抑制犯罪行為就相當重要了。比方,當我們最近在春暖花開,開始喝春酒的時候,有人在那裡勸酒,你能不能夠非常堅定地告訴他:「對不起!我開車,我絕對不喝酒。」還是你就:「好啦,好啦,我跟你喝一杯啦!」然後就酒駕肇事嘍!所以漸漸地,我們又開始說明了大腦功能跟環境互動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影響性,而這樣一個互動影響性帶來的就是社會適應的現象。
所以我們總和兩集,在第三集跟第四集兩個集數中,帶給各位的是犯罪人的外型、長相,簡單整理:犯罪人的長相,從早期龍布羅梭開始,十八犯罪人相到體型犯罪這樣的一個論述,進入到我們的心理運作特質與犯罪的關聯性,直到腦神經科學對犯罪的影響等等。從最外表一路進入到最內在,這樣的一個分析歷程,隨著實證以及科學儀器的進步,我們漸漸地發現,這些部分跟社會適應其實有明顯的關聯性。
所以,與其說犯罪人有一定的長相,不如說我們社會期待著大家都有著怎樣的不犯罪長相,你說是嗎?以上的第三集、第四集,我們在鏡傳媒準備了非常多的圖片資料與各位聽眾朋友們一起分享,提供給各位做參考,也歡迎各位有空可以去看看並給我們寶貴的意見。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語音網站《鏡好聽》,內有更多新頻道「記者手札」、「新聞幕後,記者說」、「知識好好玩」、「鏡文學」、「鏡文化為你朗讀」,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voice.mirrorfiction.com。

★《鏡週刊》關心您:珍惜生命拒絕毒品,健康無價不容毒噬。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