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8.02 11:52 臺北時間

【英中關係】從「黃金10年」到降至冰點 英國首相的中國政策大轉彎

英國前首相卡麥隆(左)任內積極和中國交好,習近平曾在2015年10月踏上英國進行國是訪問。(翻攝新華網)
英國前首相卡麥隆(左)任內積極和中國交好,習近平曾在2015年10月踏上英國進行國是訪問。(翻攝新華網)
2015年秋天,當時的英國工黨政府財長奧斯本(George Osborne)至北京為那年10月習近平的英國國是訪問鋪路,奧斯本意興風發地預言,英中關係將進入「黃金10年」。
5年後,儘管面對疫情後低迷的經濟、以及脫歐後種種不確定性,英國政策卻大轉彎,宣布國內的5G高速無線網絡將禁止使用中國電信巨擘華為的設備,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面和中國對槓;至此,所謂的黃金10年幾乎蕩然無存,英中關係降至冰點。
《金融時報》報導,有別於前首相卡麥隆對中國採取交往政策,強生首相對中國擺出一副強硬姿態。
雙邊關係盪到谷底,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7月初警告,若英國把中國視為「敵對國家」,一切後果自負。在北京推出港版國安法後,英國給予300萬位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香港人特別待遇,放寬港人入籍英國條件,劉曉明也稱此舉是「嚴重干涉中國內政」。
習近平對國際事務採取更堅定武斷的策略,讓許多國家同感訝異,引發澳洲、日本和德國均重新評估與中國的關係,但英國可能是處境最尷尬的,因為過去英國政府對於拉近和中國關係,抱持更高的期望。
當年奧斯本在英國一些最呼風喚雨公司代表簇擁下,準備在中國收割交往政策換來的成果──包括他大力推動的「北方經濟引擎」計畫,希望在中國吸引到足夠的投資,用以振興如今已凋零的英格蘭北部工業區。
根據統計,截至2018年的10年內,英國對中國出口成長為三倍,來自中國的投資更是全歐洲最高,比次高的歐洲國家還要多出一倍。
卡麥隆時期的財長歐尼爾(Jim O’Neill)說,「如果你思考英國的經濟未來,必須考量的是哪些國家是重要的,如果我們過度受美國影響,特別在當前美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毫無道理可言。」 力主和中國交往的歐尼爾認為,英國硬生生拋棄了可望帶來重大經濟利益的政策。
但反對者也有話說,表示這些所謂的利益根本虛幻不實,而且危害英國國家安全,中國專家暨前外交官帕爾頓(Charles Parton)說,「有人稱之為『黃金年代』,我覺得『黃金謬誤』其實更恰當。」
卡麥隆政府一心以為,和中國交往可換來中國的投資,北京也將開放金融大門,讓倫敦金融業得以進軍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然而,這些期望也消散了。
雖然中國不斷買入英國資產,自2010年起投資了800億美元,但收購標的有2/3都是金融業,或者房地產與物流等低科技領域。允許上海與倫敦證交所跨境上市的「滬倫通」計畫,也在英國政府批評香港鎮壓示威抗議後遭中方喊停,而且,自去年滬倫通上路以來,僅有兩家英國公司在上海證交所掛牌。

以財力要脅

近期美國經濟學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價值提出質疑,他認為中國除了現金外,在技術和管理上毫無貢獻,不像日本在1980年代投資英國汽車廠時,也一併帶來精巧的製造知識,可協助改進英國的經濟活動,甚至是產業的方向。
更遑論中國處心積慮利用自己的財力要脅。從倫敦帝國學院到倫敦大學學院等16所高等學府,超過1/5的學費來自中學留學生,中國大使館曾要脅不再讓中國學生至牛津大學就讀,除非副校長Louise Richardson阻止校長彭定康造訪香港,彭定康是香港末代港督,常重炮抨擊中國。副校長拒絕了。
當英國開始擘劃脫歐後的未來,不少人質疑,在己身實力已然削弱的現在,英國要摒棄全世界成長速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究竟是不是明智之舉?
此外,在歡迎中國企業進入英國經濟的重要部門後,該如何「脫鉤」,成為棘手問題,華為一案便暴露了強生政府缺乏明確的策略。
英國電信業者已經安裝了華為的3G和4G設備,剔除了華為後,替代方案仍付之闕如。
在政治的喧嘩之外,英國商業界仍期盼政府繼續和中國交往;代表19萬家企業的英國工業聯合會(CBI)理事長費爾貝恩(Carolyn Fairbairn)投書金融時報,指出中英在貿易、觀光和高等教育的關係維繫了15萬個英國就業機會,英國對中國出口在過去14年更增加了6倍,若中國為數達4億的中產階級購買更多英國產品和服務,只會更有利於英國經濟成長。
費爾貝恩說,現在不是英國對中國自我孤立的時候;大不列顛-中國中心負責人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也問,「如果我們自絕於優惠的歐洲共同市場之外,也承認美國經濟採取保護主義,我們還要隔絕中國──全球最大的成長引擎嗎?那我們該如何謀生呢?」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彭博社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