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1.01.07 18:16 臺北時間

都是歧視害的! 她到28歲終於見到親生母親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紀錄片《第一次接觸》,映後論壇與紀錄片導演Jeff (上方左)及製片Stephanie (上方右)越洋連線,探討原住民歧視議題。(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紀錄片《第一次接觸》,映後論壇與紀錄片導演Jeff (上方左)及製片Stephanie (上方右)越洋連線,探討原住民歧視議題。(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本週五(8日)晚間10點將播出加拿大公視紀錄片《第一次接觸》,邀6位對原住民充滿刻板印象的加拿大白人,進行原住民生活體驗。映後論壇邀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原住民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和喜劇演員喬瑟夫,與9位公民進行討論;並與紀錄片導演Jeff Newman及製片Stephanie Scott越洋連線,共同探討原住民歧視議題。
《第一次接觸》為加拿大實境節目,原本6位年齡、身分不同的加拿大白人,藉由親身體驗接觸原住民生活,重新認識當地原住民。該片製片Stephanie坦言,由於以往加拿大原住民同化政策,自己一出生就被迫與家人分開,直到28歲才第一次見到母親,「儘管有收到一小筆和解金,但怎樣也彌補不了和家人之間斷了聯繫而失去的文化連結。」導演Jeff Newman則表示,希望透過人與人的接觸、互相傾聽,而且實際地和原住民生活在一起,打破加拿大對於原住民的迷思。
馬躍·比吼直呼,台灣普遍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就是喝酒,笑說:「媽媽酒量是真的非常非常好,但我連媽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鄧惠文追問他小時候在學校會不會被期待很會跑步、或運動細胞很好,馬躍·比吼回應:「故事總有例外,不該直接預設某個族群的人就是那個樣子。」
在都市出生的喜劇演員喬瑟夫有感而發,「在都市被說不是漢人,但回到部落也被認為是台北來的。」自我認同的迷惘到上大學因社團接觸許多原住民朋友,透過交流才有思想啟蒙。但喬瑟夫坦承,很討厭被詢問原住民名字、或會不會講原住民語,「因為往往都不是真的想認識我的文化,只是當作話題或消遣。」
喬瑟夫曾拍過用山豬為例子討論加分制度的影片。鄧惠文認為,這些提供給原住民的補助或保障,源自歷史過程中的剝奪與虧欠,但可能無形中造成非原住民的敵意,對此馬躍·比吼無奈說道,原住民曾上街頭訴求名字、土地的歸還,從未要過分數,「結果分數越加越多,但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沒辦法給。」
現場公民談到對其他台灣不同族群的偏見,鄧惠文也指出,「微歧視」不只在族群之間,在年齡、性別上也還有需要努力消除之處。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