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1.03.07 05:58 臺北時間

【戰爭逼近的記憶1】國軍都是草莓兵? 台海危機一段官兵對話令退將難忘

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解放軍對台灣頻頻施壓,也喚起了台灣人對90年代飛彈危機的記憶。(國防部提供)
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解放軍對台灣頻頻施壓,也喚起了台灣人對90年代飛彈危機的記憶。(國防部提供)
中國解放軍近年愈來愈頻繁的「繞島飛行」,讓台灣人壟罩在愈來愈深的戰爭陰影下,也隱約喚起「戰爭逼近的記憶」—回想1995到99年的台海危機時期,從高階將領到前線土兵,他們對海峽衝突的記憶是什麼?
另一方面,解放軍的步步進逼,也刺激了台灣民間研究者及個別組織重新研究軍事,或提出「另類政策」的契機。他們的思路和主張又是什麼?
「99年『兩國論』時,我在LSD-191(中正軍艦),我們曾經運補先進的防空飛彈(到外島),那時可能是為了躲避中共衛星偵測,要算好時間,讓飛彈趕快出來,從碼頭運進船內。」
熊麒勝搜尋記憶時習慣望向窗外,眼睛盯著遠方,話從口裡一句句慢慢吐出,像是要在一大堆書裡找出一本小冊子。
「我們是小艇母艦,為外島運物資,那時一直出任務幫陸軍補充武器、裝備。我們電訊室一直監聽著動態,經常戰備。」
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解放軍對台灣頻頻施壓,也喚起了台灣人對90年代飛彈危機的記憶。(國防部提供)
熊麒勝曾是職業軍人,1996年8月加入海軍,正好在95、96共軍飛彈演習和1999年「特殊國與國關係」二次危機之間。因應解放軍演習,國軍將先進的防空飛彈運往外島部署,熊麒勝努力回憶的個人記憶,是兩岸軍事對峙中的一段重要歷史,或者說,一段重要歷史的一片拼圖。
熊麒勝初入伍那段時間,蔡適應正來來回回,帶著新兵高雄、金門兩頭跑。蔡適應1995年簽下志願役軍官,在八軍團所屬的802營服役,國軍只有二個工蜂六型火箭營,802營是其中之一。96年飛彈危機期間,為加強外島火力,國防部調動802營的一個連前進部署到金門。如今已是立法委員的蔡適應,就是這項行動的執行者之一,他固定時間要帶著新兵到金門,補充退伍士兵的缺額。蔡適應的記憶裡,有90年代台海危機的另一片拼圖。
國軍支援外島的重型武器裝備,需要從海路運送,海軍任務吃重。(國防部提供)
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解放軍開啟「繞島飛行」訓練,架次逐年增加。直到今年初,台灣國防部公布2020全年「共機擾台」超過380架次。路透報導形容,這是解放軍對台灣發起的「『灰色地帶作戰』(gray-zone warfare),目的是讓台灣筋疲力竭,進而制伏台灣。」
共機繞台背後的擴張意圖,把台灣再度帶進戰爭壓力裡。去年九月,《聯合報》公布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中,受訪者對兩岸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評分,從2019年的3.6,一躍到4.2分(滿分10分代表必然爆發戰爭),創下歷次調查新高。

昔日軍中情景 戲裡重現

台灣對戰爭逼近的記憶其實並不遙遠。1995年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96年總統直選,99年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讓北京有藉口發動一次次文攻武嚇。在海上,共軍在舟山群島進行「渡海攻擊」演習;在空中,解放軍軍機開始逼近,甚至越過海峽中線。以當時60萬國軍,加上逐年入伍、退伍的義務役官兵估算,台灣應有近百萬中、壯年的國民,或多或少保留著自己90年代的「戰爭記憶」。
一月中旬的一個週末下午,于北辰在台北市區臨時搭建的片廠裡,搖頭對《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和導演林龍吟說,才拍完的那一場戲,「這樣不行,那時候不是這樣的。」
52歲的于北辰,1990年陸軍官校畢業,2015年少將退役後,以「直播主」與「政治評論人」的身分走紅政治和媒體圈。1996年飛彈危機時,于北辰是馬祖「北竿高登指揮部」情報官,因為這一段親身經歷,受邀在《國際橋牌社》第二季,客串自己的「歷史角色」:當年島上的軍人。
親身經歷1996飛彈危機的退役少將于北辰說,一般士兵在戰爭壓力下的表現,絕對不是「草莓兵」。(陳毅偉攝)
「剛開始演,兵棋推演台詞發給大家。」于北辰說,劇本原本寫的,就是參演軍官中規中矩唸完台詞,但當時馬祖的情況並非如此。「大多數都是年輕軍官,那時連、營長覺得不會開戰,就跟平常戰備訓練一樣。」
「一開始有很多鬼混的。」于北辰坦白說,那時必須有長官飆罵,「感覺才會來。」才符合當年的情況和氣氛。
「那時真的感覺要打仗,老共放話要拿下馬祖一個島,我們預判最可能是小島,不是亮島就是高登。」于北辰回憶,當年島上的軍官先得知很可能開戰,壓力極大,但基層士官兵一直要到時任參謀總長的上將羅本立登上島,一個一個據點視導才發覺事態嚴重。「當時槍砲都上膛,對空50機槍只要一看到有光點,就對空射擊,不管打不打得到,都要打。」
「那是一個從吊兒郎當到『同島一命』的過程。」于北辰說:「共軍真的來打,台灣不會來救援的。我們就是幫台灣預警,多爭取5天、10天。戰爭一開打,誰也走不了。」

駁草莓兵評價 堅守信念

在臨戰壓力下的基層士官兵是什麼狀態?于北辰不同意「草莓兵」「台灣兵不能打仗」這種流行的評價。他回憶有次在一個據點,和士兵的一段對話:「要打仗了你知不知道?」士兵回:「知道。」他問:「敵人來了你怎麼辦?」士兵說:「機槍架好了,有射口。」他再問:「子彈打完了怎麼辦?」那士兵說:「子彈打完了,表示我已經打死很多敵人,我死得很光榮。」
「草莓兵這種說法,是因為沒有要打仗。」于北辰說:「很多人說現在的兵不能打仗,那是因為說的人沒和他們相處過。」
同一時間,在烏坵,作戰科長林金生向指揮官徐台生保證,他所在的五○機槍的位置,打死8或10個上岸的共軍肯定沒問題。之後就算他自己犧牲,也「夠本了」。「我和弟兄說好,打贏了是英雄,如果犧牲,一起進忠烈祠。」徐台生說。
當年參與前運飛彈作業的海軍士官熊麒勝,如今是影劇圈重要的軍事道具顧問和經營者。(《國際橋牌社》劇組提供)
對於「台灣兵不能打仗」的評價,歷經90年代危機的一代人,看法往往和流行的負面觀點不同。蔡適應回憶,當年802營前進金門的單位有人退伍時,需要由本島帶新兵補充。因在金門前線,飛彈危機又剛過,一開始很怕新兵逃兵或發生其他意外。但蔡適應說,至少在他的經歷裡,沒有逃兵、沒有人請託關說,或明說自己不想去金門。
「在那個時候,年輕士兵為了台灣安全願意犧牲奉獻的信念,是不會有問題的。」蔡適應說。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