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1.05.23 05:5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阿查依蘭的呼喚》凝視頭目人生 魏郁蓁7年紀實原民議題

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呈現排灣族大後部落頭目廖莉華在有限資源下,肩負部落重責和擔起家計的過程。(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呈現排灣族大後部落頭目廖莉華在有限資源下,肩負部落重責和擔起家計的過程。(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阿查依蘭的呼喚》是台灣首次以排灣族部落女頭目為題材的紀錄片,透過鏡頭帶觀眾認識相關傳統文化,入圍2020年台北電影獎、歐洲電影攝影獎和英國金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等,並獲伊斯坦堡電影獎最佳女導演。
製片徐國揚與導演魏郁蓁夫妻檔,從發想、田調到完成耗時7年,總成本逾500萬元;部分經費來自公部門補助,不夠的就自掏腰包。他們也於去年底發起群眾募資,籌措映演經費,藉此吸引大眾關注原住民議題。
2007年,從事財務工作的魏郁蓁正準備考會計師,卻在丈夫徐國揚堅持下放棄外商公司的職缺,自組影視製作公司「久藝傳播」。徐國揚本來希望魏郁蓁當管理職,但她靠著自學和進修,學會剪接、調光等,變成公司的技術核心,甚至當上導演,《阿查依蘭的呼喚》就是她首次執導的紀錄長片。
徐國揚和魏郁蓁成立公司後,主要拍攝以生態和原民文化為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包括《火中的太陽》《神秘的史前踏浪人》等,並在一場豐年祭活動認識屏東排灣族大後部落頭目廖莉華。八八風災重創大後部落時,他們前往探訪,看到廖莉華在困境中指揮若定,深受個人特質吸引,萌生拍片想法。
排灣族頭目是世襲制,由家中長嗣繼承,身為長女的廖莉華從小成績優異,被父親送到平地念書,畢業後成為護理師。不料,廖莉華30歲那年,父親溘然長逝,不久丈夫也提出離婚,雙重打擊讓她有意回部落重新開始。
繼承頭目的廖莉華遵照排灣族習俗舉行紋手儀式,刀片來回刮開皮膚的痛楚讓她掉下眼淚。 (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然而,那時頭目家屋遭風災夷為平地、祖靈屋亦頹圮多年。百廢待舉,加上必須養家,廖莉華只好留在外地工作,部落有事情才返鄉處理。後來,她常夢到祖靈的呼喚,才下定決心回老家。
排灣族大後部落的頭目廖莉華原本在平地工作,受到祖靈感召才回到家鄉定居。(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導演魏郁蓁表示,廖莉華身為頭目,但不會說母語、不了解部落傳統習俗,也沒有象徵地位的頭目家屋;她返鄉後固然有族人支持,亦不乏質疑聲浪。此外,頭目為無給職,廖莉華平常必須去工地工作、撫養3個小孩,儘管處境艱難,她始終樂觀豁達地面對一切,「是很好的人物故事。」
起初,製片徐國揚想籌拍中國大陸東南地區、把蛇視為祖先的少數民族紀錄片,力邀廖莉華參與,她也爽快答應。但徐國揚聽排灣族獵人勇士游政誠提及,常在大後部落遺址聽到哭聲,到祖靈屋一探究竟,竟看到一條象徵祖靈的百步蛇。此事讓徐國揚印象深刻,決定獨立記述廖莉華的故事,並取名《百步蛇的哭泣》;不料後續申請經費不易,直到改名《阿查依蘭的呼喚》才爭取到預算。
導演魏郁蓁(左)和製片徐國揚(右),耗時7年拍攝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希望觀眾更認識排灣族的傳統文化。

魏郁蓁、徐國揚代表作

  • 2020年:《阿查依蘭的呼喚》獲日本頂級獨立電影獎最佳原生創意獎、土耳其伊斯坦堡電影獎最佳女導演獎;入圍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歐洲電影攝影獎最佳新銳導演獎、英國金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 2019年:《樹說新語》入圍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與剪接獎、新加坡亞洲影藝學院獎台灣最佳紀錄片系列、日本國際環境映像祭
  • 2016年:《石居的春天》
  • 2015年:《黃梅行雨》入圍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海誓鯨盟》
  • 2012年:《神秘的史前踏浪人》入圍金鐘獎科學節目獎
  • 2010年:《火中的太陽》
  • 2009年:《八色天使島》
「阿查依蘭」是大後部落頭目家屋的家名,只有真正的頭目才能入住。影片開拍前,徐國揚先進行田調,重點包括:廖莉華的頭目身分是否有爭議、她的困境、過往婚姻狀況,以及她面臨到最迫切的問題等,待一一梳理清楚後才開拍,總共耗時7年。
頭目的日常生活和大家一樣,如果要拍到非常精彩,只能靠時間累積。
魏郁蓁說:「拍這部片需要長時間投入,因為頭目的日常生活和大家一樣,如果要拍到非常精彩,只能靠時間累積。」由於雙方早已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過程中未遇到難解之題,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甚至發生手頭拮据、不得不暫停拍攝的窘境。
財務出身的魏郁蓁(右)靠著自學和進修,學會剪接、調光等,不但是自家公司的技術核心,更當上導演,成績斐然。(魏郁蓁提供)
徐國揚回憶,廖莉華曾通知他準備去外地拍攝,但當時夫妻倆實在沒錢出門,「我非常慚愧,也很沮喪,但已經舉債無門,款項又還沒進來。」
魏郁蓁補充,拍攝期間最大的難處是經費,常發生沒錢而出不了門,錯失拍攝機會的狀況。然而,既然是紀錄片,有些重要事件一定要拍,例如部落裡的婚禮儀式,「傾家蕩產也得去。」靠著這樣的體悟與堅持,夫妻倆才突破重重困難,完成作品。
談到製作費用,徐國揚表示,公司帳面上記錄的金額是新台幣360萬元,其中230萬元的經費來自文化部和原住民族委員會,其餘130萬元是自掏腰包。不過,2人7年來從未支薪,若計入人力成本與交通食宿,實際成本逾500萬元。
《火中的太陽》是徐國揚和魏郁蓁拍攝的第一部原住民紀錄片,講述台灣原住民第13族、撒奇萊雅族滅亡和復興的故事。(魏郁蓁提供)
魏郁蓁與5至7人的團隊,長期跟拍廖莉華的工作和生活,多年來累積1,300個小時的素材,最後紀錄片長度約80分鐘,因此剪接也是一大挑戰,花了8個月才完成。她取捨的標準是選比較有故事性和情感的情節,呈現廖莉華較活潑的一面。
剪接過程中,語言隔閡是一大難題。魏郁蓁不懂排灣族語,加上身處台北,國語和族語都說得好的排灣族年輕人不多,魏郁蓁一度把設備搬到屏東、住進廖莉華家一個多月,在當地族人協助下,耗費大量時間,逐句翻譯想使用的影片對白。
藉群眾募資籌措國內外發行經費,也協助廖莉華重建家屋,分擔頭目重任,做法為台灣首見。
去年11月,徐國揚和魏郁蓁發起群眾募資,一方面籌措這部紀錄片的國內外發行經費,也協助廖莉華重建家屋和祖靈屋,為她分擔頭目重任,最後募得逾200萬元。此做法為台灣首見,原本希望募集1,300萬元,雖然實際募得金額不如預期,至少已吸引上千人以實際行動關注原住民議題;為募資而拍攝的影片,觀看次數也達十幾萬次。
徐國揚和魏郁蓁成立公司後,拍攝以生態和原民文化為題材的紀錄片,更以《神秘的史前踏浪人》入圍金鐘獎科學節目獎。(魏郁蓁提供)
徐國揚分析:「募資結果與預期有落差,主因在於文化隔閡。以我們的經驗,中等教育以上的知識分子比較關心這部片、也有能力協助。但大家對這樣的題材沒有切身感,對原住民的了解可能僅止於獵奇,難以設身處地感受他們的現實生活。」
魏郁蓁去年赴柏林影展觀摩後,激勵她把《阿查依蘭的呼喚》行銷國際的想法,因此動念藉群募籌措海外發行費。此經驗有助她拓展籌資管道,不再侷限向政府申請補助,上了寶貴的一堂課。該片原訂21日在台上映,不料因疫情影響,決定延後上檔,目前檔期未定。
《阿查依蘭的呼喚》入圍去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魏郁蓁(左二)與廖莉華(左三)和製片徐國揚(右一)出席映後座談。(祁玲攝)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