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1.09.26 05:58 臺北時間

初代金馬影展策展人  沒電腦、沒網路靠這幾招找片源

黃建業(右)與陳國富(左)是早年金馬影展的共同策展人,一步步建立起影展招牌。(黃建業提供)
黃建業(右)與陳國富(左)是早年金馬影展的共同策展人,一步步建立起影展招牌。(黃建業提供)
台灣每年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影展推出,想觀賞國際名導的新作、世界經典電影都有各種管道、平台可以看到。但在將近40年前,資訊流通不發達,身為台灣第一代國際影展策展人的資深影評人黃建業,當時與共同策展的陳國富費盡心思才建立起「金馬影展」的招牌。
1978年「電影圖書館」(國家影視聽中心的最前身)在各界期盼中成立,並由徐立功擔任館長。當時黃建業與陳國富等都經常出入電影圖書館,1980年代初,兩人也在徐立功邀請下成為最早期「金馬影展」的策展人。
黃建業表示,「那時碰到的難題除了邦交國很有限,而且沒電腦、很多資源都沒有。還好電影圖書館的雜誌非常多,可以參考,但也要四處詢問。」此外黃建業和陳國富希望增加更多參考,從國際電影導覽(international film guide)的尋找資訊,也寫信去各個國際影展交換目錄,尤其柏林影展非常友善,會寄來目錄。
1983年「金馬獎國際電影展」由黃建業與陳國富共同策展。(項貽斐翻攝)
那個年代沒有網路、沒有DVD,要瞭解一部電影的特殊性何在,往往只能透過文字資料或劇照,因此黃建業也大量閱讀國外雜誌,吸收新資訊。「雖然歐美的影評很多,但看多了,我們也知道某些電影刊物或是評論者的口味,會挑選較信任的,例如《Monthly film bulletin》、美國的《Film comment》等。」
當時黃建業與陳國富策劃金馬影展有個原則:「除了回顧展之外,其他影片一定要是三年到五年之內的新作品,而且是可以打開眼界的特殊電影。」至於專題部分,先做了法國導演楚浮,是因為那時法國文化中心剛好有一套電影,且願意支持。
黃建業指出,「早期沒有投影字幕設備,拷貝一旦打上中文字幕,就沒辦法退回給人家。邀請影片參展遇到的困難是,對方必須願意賣拷貝給我們,我們才能在拷貝上打中文字幕,這也需要對方的信任。幸好有的單位願意信任當時的電影圖書館,了解這並不牴觸對方的商業利益。因為這種方式才留住一些特殊國家的電影拷貝,這些影片拷貝也成為後來國家影視聽中心的資產。」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