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在路上看到坐輪椅的傷友都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是的是躲在家裡,根本不想被看到的那群人。」李和謙表示,台灣約有6.5萬位脊髓損傷者,平均年齡為27歲,但路上可以見到坐輪椅者卻極少,「找出醫院內的傷友是非常重要的!傷友生理黃金恢復期是兩年內,如果沒有好好的重建生活,也許將來一輩子都需要靠看護,連刷牙都無法自理。」
同儕醫訪員制度 盼主動找出新傷友
李和謙提到,所謂的「同儕醫訪員」就是專為找出新傷友所設計的服務,流程是由基金會派案給已受訓的傷友,並讓這些傷友以自身爬起來的經驗,再去教導新傷友,給予支持。「若他們需要生活重建,醫訪員會告知他們來桃園『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做生活重建,從刷牙、上廁所、吃飯等,重新學習使用雙手。」
脊髓損傷基金會行政專員組許佩琪就曾到『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受訓。「其實最辛苦的時候是剛做復健,重建生活技能的時候。剛開始做復健我肩膀以下完全都沒有知覺也沒有動作。」她提到,當時若沒有人攙扶,坐在椅子上會直接倒下,「生活重建的三個月非常重要!有同儕互相打氣,除了學吃飯、刷牙洗臉,手部也練一些力氣出來,後來也上了一些職業訓練的課程。我事後想想覺得幸好有去,不然我可能會一直待在家裡封閉自己。」
地處偏遠成服務難題 增設便利站點是解方
能否做好生活重建是傷友回歸社會的關鍵。而「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佔地千坪且設備齊全,但卻地處偏遠需轉乘才能抵達,「我們沒有很多資金,無法找一個在市中心、占地又這麼廣大的地方。為了讓傷友更方便,我們的『廣慈肢障者生活重建中心』111年12月即將啟動,希望照顧無法到桃園生活重建的傷友,就近接受服務。」
李和謙表示,有時候傷友好不容易接受勸導,願意走出家門接受生活重建,卻因為交通問題又退縮回去,他認為「廣慈肢障者生活重建中心」除了交通便利性,也能以嶄新的空間、課程規劃,期盼不只吸引更多傷友走出家門,也能幫助中風、腦外傷、中途致殘的肢障者。
區域擴大高屏 長照關懷是下一步
2012年成立的脊髓損傷基金會,服務從醫訪員、脊善之家、急難救助、職業轉介、多元課程等,去年十月也會到高雄成立分事務所。李和謙提到:「我們擔心是政府資源有限,無法完全照顧到傷友,除了把服務延伸到高雄、台南、嘉義、屏東,且服務升級,也期待延伸到長照這塊,期待能幫助更多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