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2.07.01 10:30 臺北時間

【朱嘉漢書評S2EP09】因為有一個人能託付祕密——夏目漱石《心》

東方IC
東方IC
他們之間並沒有任何學校、學問的規範,老師沒有任何事物可教,而敘事者也沒有明確的事物好學。追根究底,敘事者最想知道的知識,其實就是老師的人生。敘事者想弄清楚的,是老師的神祕、他的生活、他的過去。

【朱嘉漢書評S2EP09】因為有一個人能託付祕密——夏目漱石《心》

《心》,夏目漱石,林皎碧譯,大牌出版。
夏目漱石的《心》,對於作者個人,或是日本現代文學而言,都是無庸置疑的經典。
這個簡單的一個字的標題,甚至「心」這個常見的字,正好切中情感教育的核心。「心」給予的印象,既具體又抽象,解釋起來既容易又困難;「心」既是人類普遍共有的,又是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部分;「心」既令人紛亂、易受影響,又能夠指引人、令人找到方向;心既與思考相互影響卻又如此不受意志控制,甚至它才是真正的意志本身。
「心」正是如此,才會儘管它多變且難以捉摸,卻無法忽視,且必須去認識。
然而,這本小說最珍貴之處,並不只是深入的探索人心的幽暗,而是寫出了情感教育的可能。關於一個人的經驗,有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指引的可能。儘管作者並沒有直接表明,他相信這樣的作法,是否真的可能對年輕的生命產生實質的影響。
敘事者被一個陌生的先生所吸引
《心》的故事開始於敘事者「我」在大學的暑假,因為一點事故獨自在鎌倉的海濱無親無故的閒晃。在這百無聊賴的狀態裡,敘事者被一個陌生的先生所吸引。這份好奇,驅動敘事者去靠近、去認識、去詢問這位陌生男子。從頭到尾,作者都沒有明確解釋這份好奇心背後的緣由。不過,這份情感的樣貌,或是兩人特殊的關係,或許在一開始就已經給出了:敘事者「我」,稱他為「老師」。而「老師」雖然始終保持著距離,但多少默許了這樣的稱呼。
他們之間並沒有任何學校、學問的規範,老師沒有任何事物可教,而敘事者也沒有明確的事物好學。追根究底,敘事者最想知道的知識,其實就是老師的人生。敘事者想弄清楚的,是老師的神祕、他的生活、他的過去。在看似無憂卻十足迷惘的「我」的心中,老師的人生,正是敘事者對於人生的疑惑最好的參考。
第一部分〈老師與我〉是小說當中,敘事者唯一直接跟老師面對面接觸的篇章。許多的伏筆,都在敘事者的眼中,以及與老師的對話中埋下。敘事者當時處在一個漫無目的的狀態,恰好捕捉到低調生活,與世間保持距離的老師。他的生活方式,令敘事者無比好奇。
老師的祕密總以欲言又止的方式說出
老師的形象,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並不陌生。一個生活條件不差,但缺乏實際謀生能力,也不願意工作的讀書人。這樣「多餘的人」, 若有愛,或許能得到救贖,但往往他們卻缺乏愛的能力。
老師或許是種厭人類(misanthrophe)的性格。他的寂寞明顯可見,但又寧願保持著這種孤獨。為何寧願孤獨,卻又一直活到今天,是這個角色最大的謎。
作者的安排,讓讀者一開始就能感受到老師的核心藏在哪裡。正是因為如此,他的祕密感從閱讀的一開始就跟隨著我們。敘事者在暑假過後,拜訪老師未果,第二次時,是老師的美麗妻子接待,她告知敘事者,老師例行性的去掃墓。老師對此沒有多作解釋,只說這是朋友的墓。
老師的祕密總以欲言又止的方式說出。像是刻意讓敘事者困惑,將問題放下心底,又不願意直接解答。
例如關於戀愛,老師說,「愛情是種罪惡。」卻意有所指地說,這與他長年去掃墓有關。這一次的對話,是老師第一次透露自己的過去,說明他為何如此不信任他人。老師明說,他不是不信任敘事者而已,而是根本的不信任所有人類,包括自己。他說:「我不想未來受到侮辱,所以屏退現在受到的尊敬 我寧可忍受此刻的寂寞,也不要忍受未來比現在更大的寂寞。」
就這麼一個人也好,能在我死以前讓我信任
另一回,則是敘事者回家鄉探望父親後,老師建議敘事者把家產早點分配好,並提醒「人一旦為了錢,任何的好人都會變成了壞人。」
後來,敘事者忍不住追問老師的祕密,並說自己「想要接受人生的教訓」。至此,小說也終於點出敘事者接近並稱之為「老師」的原因。而老師則嚴肅的說,他過去因為某些原因懷疑人性,但敘事者的單純讓他動搖,他認真的問敘事者:「我曾經想過,就這麼一個人也好,能在我死以前讓我信任。你會是那個人嗎?你是打從心底認真的嗎?」
第二部份的〈父母與我〉,則是敘事者回到家中,因為父親的病情起伏,也因為找尋工作的事情而煩憂。在這段分離的日子裡,敘事者以自身面對的現實,重新體會老師的話。包括親人之間可能因為利益而隔閡,以及敘事者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生,傳統價值對他的期許,與社會的現況,以及個人的迷惘之間的拉扯。這些都讓他對於如何生存於社會一事感到懷疑。就在敘事者無計可施下,寫了幾封信給老師,最終收到了信。是第一封,也是最後一封信。這是老師給敘事者唯一的遺書。
一個人將他生命中至深的祕密,傳承給另一個人
第三部〈老師與遺書〉裡,老師終於交付了祕密。他仔細述說了他的親人是如何欺騙他的遺產。以及決定他一生的事件,他是如何在寄宿的那段時光裡,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又在怎樣的情況下,沒有明確地告訴同樣喜歡房東女兒的朋友K自己的心意,並搶先K一步請房東太太應允了婚事。這事件造成K的自殺。
老師為何過著這樣的生活,他不願向妻子袒露的祕密,以及他每個月去掃墓的原因,在此一次交代。不過,這些並非是老師自殺的原因。他在內心幾經折磨之後,決定「以想死之心活下去」一直活到了現在。老師將自殺的原因,從個體的罪惡與痛苦,拉高到了時代。他選在乃木將軍自殺後,選擇一樣為時代殉死。
是以,老師終究還是把自己的死,放在一個可知與不可知,可理解又不能理解的邊界。卻因為有一個人能託付祕密,最後無牽掛地死去。
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心」的傳承。是最嚴格的條件下,只允許一個人將他生命中至深的祕密,傳承給另一個人。以祕密的方式,並要傳承者守護著這個祕密。這樣,「心」這如此脆弱的部分,一個人以生命換取來的經驗,才可能有意義。一顆孤獨至極的心,因為一個純然的信任,願意交付出去,何況這是屬於一個人最深的遺憾與不堪。
心,若能在另一個人心中仍繼續跳動著
小說在這裡結束,我們不知道這名敘事者是否真的能從老師的人生經驗獲得什麼。但在遺書的開頭,老師對敘事者說「請凝視這片黑暗,從中獲取可供參考的東西」。這意味著,儘管是經驗的傳承,接受者能有意志去選擇與反思。
在老師的眼裡,心,若能在停止之後,在另一個人的心中仍繼續跳動著,那麼他就能滿足了。
《心》這本小說的情感教育,將個體之間難以跨越的隔閡,以最為謹慎自持的方式,告訴我們一個人如何能從另一個人的身上,交予與獲得情感經驗的最大可能。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或許因為某些原因而孤獨,但這份守護必然值得。因為真正的情感教育,是明白情感教育無法輕易完成,無法化約為老生常談,才會在某個時刻,如奇蹟般讓我們學會點什麼。
下一集【朱嘉漢書評—小說的情感教育】,我將探討吳爾芙的《燈塔行》,歡迎繼續收聽。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