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2.10.11 10:30 臺北時間

【物理好好玩S2EP10】冷熱的真相與群眾效應

(東方IC)
(東方IC)
氣體的平均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一公里左右,就發生在你我周圍的空氣中,很難想像吧!這給了我們一個很有趣的圖像,日常環境中,幾乎所有事物,樹木、土石、金屬、看不見的氣體,感覺似乎恆常靜逸,但內在可是波濤洶湧、充滿活力。

【物理好好玩S2EP09】冷熱的真相與群眾效應

今年的夏天,熱得令人吃驚。當然、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得嚴肅對待。但假期才剛結束,先讓我們放鬆一下,單純地問:冷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按照過去我們節目中一直反覆的主題,自然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的分子、原子所構成,那分子與原子會感覺冷熱嗎?或者應該問,我們感覺的冷熱,從分子的角度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冷熱我們一般都以溫度高低來理解,這是再日常不過的物理現象了。前幾天我和太太去看電影,電影院裡,溫度自然調得很低。離開電影院後,溫度稍微高一點,我們都感覺舒服多了。過一會兒,我太太習慣性的拿出酒精消毒液噴在手上。接著我們走進一家精油店,她突然感覺手部整個紅腫,奇癢無比,我們嚇壞了。店員很客氣的趕快拿來蘆薈給她擦,很幸運的紅腫很快就退去了。後來我們才知道,這稱為「遇冷性蕁麻疹」,通常是由戶外進入有冷氣的室內時,溫度差異過大,引發血管快速收縮導致。而在我太太這個例子裏,手部的皮膚先由冷到熱,又噴上酒精,酒精蒸發,導致皮膚再急速降溫,因此就產生急性的蕁麻疹。
日常的深處,還有一個微觀的世界
液體的蒸發,一般都可以降溫,我們排汗、透過汗水蒸發散熱,就是這樣的例子。但如此日常的現象,並不尋常。關鍵就在日常的深處,還有一個微觀的世界。自然的物質是由數量大約一兆兆顆,大小只有兆分之一的原子所構成,有時原子會先組成分子,分子再組成物質。例如氧氣就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的氧分子所組成。這些分子或原子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若是固體,分子會被彼此的作用力強迫,排列成整齊有序的格子。但在格子的附近,分子會做小範圍、混亂無序的來回運動。至於氣體,構成的分子距離較遠,因此彼此間的力很小,於是分子幾乎沒有束縛,可以大範圍自由運動,直到與其他的分子碰撞,或是撞擊牆壁反彈為止。液體則較為複雜,大概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分子多少受到彼此一些束縛,不完全能自由,但還是作混亂的運動。
大家都很熟悉,液體在到達沸點時,會沸騰汽化成為氣體,以酒精為例,沸點大概是攝氏78度。但即使還未到達沸點,曝露在空氣中的酒精也可以蒸發成為氣態。合理的推斷,這是位於酒精表面的分子,自動的離開了液態酒精,進入空氣成為氣體。這些位於表面的分子,周圍的同類分子數量少了一半,牽絆也就比較弱,容易逃脫。然而,也並不是所有分子都有條件離開,分子的運動速度有的快、有的慢,是有一個分布的。很容易想像,只有速度快的分子才有機會脫離。
冷熱的本質就是內部原子、分子的混亂運動
「分子速度分布」這個概念是今天節目的嘉賓,讓我多花一點時間把它說清楚。在物質中,分子運動非常混亂,讓我們忽略分子速度的方向,只記錄快慢,類似選舉的計票,或更接近的、是人民的所得分布圖。如同所得級距,把速度切成間距相等的區間。我們在每一個區間,統計記錄分子的數目,於是就製成一張表、或一個圖,這就稱為分子的速度分布。注意速度分布與無記名投票類似,我們並不在意每一個個別分子的快慢,只有每一個區間的數目才左右投票結果。
現在讓我們回到酒精蒸發的討論,有了分子速度分布的概念,那很容易想像,能蒸發而從酒精表面離開的分子,應該都屬於分布中速度最快的那些區間,分子速度快才能夠克服其他酒精分子的吸引牽絆。乍聽之下,似乎離開的分子就只是靜靜的自然離去,對還在液態的酒精,除了心理的傷感並沒有實質影響。但並不是如此,當蒸發發生之後,液體酒精內的分子少了速度快的那些成員,那麼留下來的分子,平均速度自然比原來小。當高所得者大量移民,會造成國家平均收入下降,一樣的道理。所以液體蒸發的最大效應,微觀來看就是降低分子的平均速度。而根據我太太的感覺,蒸發是使酒精溫度下降,將兩件事放在一起,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石破天驚的推論,一個物質巨觀的溫度,對應的就是微觀構成分子的平均速度。分子平均速度越快,構成的物質溫度越高,反之則越低。原來、熱即是動、動即是熱,冷熱的本質就是內部原子、分子的混亂運動。
氣體分子的平均速度,可達每秒一公里左右
因此我們猜測:對一個物質,例如一缸氧氣,同一個溫度,就對應同一個平均速度值。在十九世紀中葉,經過精細的研究,物理學家確認了這個結果。尤其對氣體來說,更精準的說法是溫度就是分子的平均動能。動能是運動時攜帶的能量,約是速度的平方。至於固體與液體,因為分子之間力的束縛,平均速度與溫度的關係沒有如此簡單的形式,但在定性上與氣體相似。氣體的平均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一公里左右,就發生在你我周圍的空氣中,很難想像吧!這給了我們一個很有趣的圖像,日常環境中,幾乎所有事物,樹木、土石、金屬、看不見的氣體,感覺似乎恆常靜逸,但內在可是波濤洶湧、充滿活力。這個外表看不出來、微觀分子的混亂運動,就以溫度表現出來。
但物理學家還不滿足。前幾個月的節目介紹了十九世紀的大師馬克思威爾,他除了發明電磁波,還有一項劃時代的貢獻。他忍不住想把推理再往前推進一步,一缸氧氣,同一個溫度時,除了平均速度確定一樣之外,分子的速度分布可能也完全相同。
這個猜測乍聽之下很難相信,聽眾甚至會認為,一缸氧氣內,分子速度分布難道不會隨時間而一直變化嗎?不要忘了,這些自由運動的分子不斷彼此撞擊,而在每一次撞擊後,就像撞球的碰撞,速度都會改變,分子速度的分布難道還能保持不變嗎?
自然界的冷熱變化,就是一個以平衡為目標的過程
馬克思威爾從數學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他得到一個驚人的答案。一般來說,在不斷碰撞之下,分子速度分布的確會變。若把變化率寫成數學式子,你會發現當速度分布滿足一定條件時,變化率等於零,也就是即使碰撞繼續發生,總體速度分布卻是不變的。在碰撞中,有的分子速度增加,有的分子速度減小,但每一個速度區間內,遷出的與遷入的數目若恰好抵消,那麼每一區間內的分子數就不隨時間而改變了。針對氣體,馬克思威爾解出了滿足此條件的分布,這自然就被稱為馬克思威爾速度分布。
這個分布通常表示為各個速度區間的分子數目,圖形像一個突起的鐘形曲線。曲線的最高點就大致對應於平均速度、也就是氣體的溫度。可見越熱的氣體,最高點越向右移,顯示平均速度就越快。令人驚訝的是分布與分子的化學性質完全無關。只要考慮了分子的質量差異之後,易燃的氫氣、與遲鈍的氮氣的速度分布,竟然完全一樣。如此簡單的結果,可以說是人類科學進展的一個里程碑。每一個溫度,就對應一個平均速度值。而每一個平均速度的值,我們都解出了一個馬克思威爾分布。所以溫度,從微觀來說,本質上就是一個對應的馬克思威爾速度分布。
妙的是,一旦氣體分子的速度分布等於馬克思威爾分布時,即使碰撞仍然不斷發生,速度分布就不再改變了。所以,馬克思威爾分布似乎提供了一個目標、終點或歸宿:當氣體分子的速度分布不等於它時,就會繼續變化,直到到達目標為止。這有點像放一個彈珠在碗裡,碗的底部是一個可以停下來不動的點,放在其他的地方都會往下滾,我們通常就稱底部是平衡點。所以馬克思威爾分布描述的狀態就稱為「平衡態」。這聽來抽象的詞,其實是大家早已熟悉的現象,自然界的冷熱變化就是一個以平衡為目標的過程,當我們剛從較冷的電影院,進到溫度較高的環境時,外衣會慢慢跟著調節到較高的溫度,到最後停止升溫了,我們就會說衣服與環境的溫度一樣,而達到平衡,冷熱就不再改變了。馬克思威爾分布描述的正是這樣的狀態。
溫度就是分布;只有一群物體才有分布可言
從這個驚人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到兩個重要的結論。首先,溫度就是分布,當然只有一群物體才有所謂分布可言。因此,對於單一個原子或分子來說,冷熱或溫度是沒有意義的,冷熱本質上就是一個群眾現象。
宇宙背景輻射圖。(維基百科)
其次,氣體的溫度,決定了所有氣體分子速度的分布。如果把分子比喻為群眾,馬克思威爾速度分布真是比任何大數據或專制政體,還厲害的極權統治。只要知道溫度,我對這一缸氧氣所有的性質,所有的細節,就完全掌握了。一個非常漂亮的例子就是早期宇宙。因為宇宙是一直在膨脹中,早期的宇宙應該非常小。此時構成宇宙的所有粒子,彼此應該處於相同溫度的平衡狀態。因為此溫度極高,於是所有粒子都如同氣體一般。如此我們就可以由宇宙的溫度,計算出對應的馬克思威爾分布,進而完全掌握當時宇宙中,粒子的數目、能量等所有資訊。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的事,就這樣我們一清二楚,科學家就是透過這樣的辦法,預測出宇宙現存氦元素的比例,與觀察結果完全相符。如果這樣的預測能力不算強大,我就不知道什麼是強大了。
馬克思威爾分布力量如是強大,但細心的聽眾一定注意到了,其中的關鍵是分子與分子不斷的碰撞。如果沒有碰撞,速度分布是無從改變,而邁向目標的。群眾的事務不也是如此,民主社會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不斷的交流討論。
因此,我相信只要透過綿密、不止的溝通,人類一定能共同正視地球環境未來的命運,一起找到一條路。這條路走向的目標,應該可以是一個穩定、又能保持人民活力的「平衡態」。
下一集節目我將介紹:物理的黑暗界。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