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3.05.12 14:40 臺北時間

《布拉格的春天》成絕響 米蘭昆德拉謝絕翻拍小說

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以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為傳主。(佳映提供)
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以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為傳主。(佳映提供)
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以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享譽全球,改編電影《布拉格的春天》也為演員丹尼爾戴路易斯和茱麗葉畢諾許留下經典演出。然而為何在該片之後,昆德拉卻決定絕不再讓他的書被拍成電影?在本屆文學閱影展開賣即秒殺的開幕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中,試圖提供解答。
米蘭昆德拉以《玩笑》《生活在他方》《賦別曲》《笑忘書》等作品奠定文壇地位,1984年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後,更打開他的全球知名度。事實上,該片製片索爾薩恩茲原本想找與昆德拉熟識、來自捷克的《飛越杜鵑窩》導演米洛斯福曼執導,但因福曼當時家人都還在捷克,有所顧慮不便執導,才由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接下重任。
米蘭昆德拉是1960年代捷克新浪潮電影背後的重要推手之一,也曾親自將他的小說處女作《玩笑》改編為電影劇本,為何後來卻對他的小說拍成電影如此抗拒?《布拉格的春天》編劇尚克洛德卡里耶爾回憶,當時他與昆德拉花數月時間討論修改法文劇本,昆德拉還特別多加幾句原著沒有的台詞。但後來劇本被片廠改成英文版拍攝時,並未與昆德拉討論。昆德拉的友人透露,他看了電影感到錯愕失望,不僅不喜歡電影,更由於他之所以聞名竟然是因為書被拍成電影,覺得當初不該這麼做,決定不再讓人將他的書改編成電影。
丹尼爾戴路易斯(右)和茱麗葉畢諾許(左)主演的電影《布拉格的春天》改編自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佳映提供)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亨利李維則表示:「昆德拉的小說藝術就是在告訴我們,所有人物都是動態的,他們總是不斷改變,隨著每次閱讀,他們都不一樣,他們是昆德拉的哲學假設。可是小說拍成電影,假設卻因為一張臉而變成確定,某個偉大的男演員或女演員的臉,把自己的特徵借給了這個假設。」觀眾從此記得的都是丹尼爾戴路易斯和茱麗葉畢諾許,他們以他們的明星臉龐取代書中的托馬斯與特麗莎。
昆德拉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紅遍全球後,更因外界對他的作品過度政治化的解讀感到不耐,認為自己明明寫的是愛情故事,卻只被標籤為反共異議作家。「如果我寫了一個愛情故事,裡面有3行提到史達林,人們就會只討論那3行而忘了其他部分,或在其他部分裡尋找政治的暗示,把其他部分都只當成是政治的隱喻。」
早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出版的25年之前,昆德拉就開始構思故事,但當年他還沒準備好,結果完全搞砸了,只留下兩個主角特麗莎與托馬斯,以及一個重要的場景:托馬斯獨自看著窗外,對自己說出德國諺語Einmal ist keinmal. (一次算不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像完全不曾活過。)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永遠無法驗證哪個決定才是對的,無法知道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是真的愛一個人,還是那只是愛的幻覺。這個哲學命題就這樣在他腦中纏繞了25年。
昆德拉表示,對他來說,角色所代表的主題比角色更早出現,一個角色的存在,只是為了讓他用來探索某個主題。例如特麗莎,是一個對自己身體感到尷尬的女子。他利用這個角色提問「什麼是身體?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身體?」而托馬斯在書中根本沒任何描述,讀者可以把托馬斯想像成任何樣子,他不必花費篇幅描述托馬斯,因為托馬斯這個角色與任何外在細節無關,只用來乘載他主要探討的存在主題。
《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是難得以米蘭昆德拉為主題的紀錄片,將於6月2日於全台上映。最新上映資訊、場次與售票資訊,請參考佳映娛樂粉絲專頁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