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
- 文化
眼眶都紅了!林靜儀 、姚謙 、馬欣、張潔平、盧怡安等聯手在疫情間用聲音送上暖意
將近60天的三級警戒,一種新的生活模式已經建構成形,不論接下來將維持警戒等級或趨緩解封,疫情的席捲已經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鏡好聽」有感防疫時期人們的壓抑和煩悶,特別邀請9位Podcast主持人錄下留言,分享疫情期間的生活、個人感觸以及祝福,用聲音為台灣社會帶來撫慰與正能量。
- 娛樂
【馬欣專欄】曾經知世故而天真 奧斯卡如何面對自己的中年危機?
在美國信心喪失的年代,我們可能懷念那種過往好萊塢「知世故而天真」的美國價值。有知識洞見的犀利,以及那種無關成敗的情懷,這是以前奧斯卡振奮人心的地方。如今奧斯卡有中年之態,這次入圍電影更有深刻的內省成分,但不見得讓全球共鳴,這是過渡期?還是會再次回返純真年代?
- 娛樂
【馬欣專欄】《天橋上的魔術師》 請幫我們記得那些少年
有人說《天橋上的魔術師》最後幾集感人,也有人大罵此劇。但無論如何,這齣劇在後面五集以成長的殘酷封存了純真。人生總要有個少年停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無論是他代表我們受過傷,還是找不回他了,抑或是目送他的遠去。少年之於影視的永恆存在,正在於他仍在相對人間較乾淨的意象裡。
- 娛樂
【馬欣專欄】金馬57 國片是否迎來真正的春天?
今年的金馬獎明顯的較往年更具熱度。因疫情關係,少了外片的強勢壓境。台片的能見度升高,頒獎前,國人通常已看過一兩部,讓這次的金馬有了群眾參與的熱能。許多人都認為今年國片剛好水準整齊,可以適時找回原本外片影迷的信心,同時今年金馬國片無論在片型或是在頒獎典禮上,都做到了雅俗共賞。也少了一些藝術片曲高和寡,或是商業片在技術環節缺失的情況下,屢見窘況的情形。
- 娛樂
【馬欣專欄】就算回不去《那些年》 柯震東仍是難得一見的明星
現在的戲劇要拍的是亞洲共同的處境,如此更需要有明星味的男演員,撐起整個社會架構。如果是這樣,柯震東這樣有演技潛質也有明星味為何不值得再多一次機會?如果他記得自己曾摔過跤,他就定能超越自己踩空的「那些年」。
- 娛樂
【馬欣專欄】從《屍戰朝鮮》《鶴唳華亭》看王子與棄子的兩面性
有一種劇的魅力,不在於你看時心情有多激盪。而是它裡面有一主角,生來就掛在身不由己的勾上。在風雨飄搖下,你仍看到他不幸地仍保有一點節操,也有些智慧,更多的是他有不見容於世道的乾淨,因此正朝不保夕著,這樣悲劇性的角色卻足以訴說權勢是千年幽魂回返的本質。
- 娛樂
【馬欣專欄】《寄生上流》是如何打動奧斯卡「上流」的心?
人們都習慣以奧斯卡來看《寄生上流》的榮耀,其實以《寄生上流》來看奧斯卡這次的結果更適合。這部電影中的「寄生」是以假山石般複製與世襲了成功與失敗的樣貌,同時這部片也以中產的他者視角來看待上下流。不同於一般貧富差距電影,觀影者沒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但卻集體掉進奉俊昊的社會實驗中,包括向來具有優越感的奧斯卡,都首次聞到了亞洲人造纖維的氣味而高潮了。
- 娛樂
【馬欣專欄】韓國女權落後全球40年! 從金智英現象談起
2019年的「金智英」現象,為何硬生生地踩到韓國的痛點?之前或許有很多改編自真實刑案,以及聞名國際的女性復仇電影,但韓國人還可以自欺當個案來看,漠視這是集體之惡,而這小品電影卻得讓韓國男性直面韓國女性被「物化」與被「群化」的真相,這讓大男人惱怒了…
- 娛樂
【馬欣專欄】日韓港是螻蟻也是巨人 台灣男性角色為何徒傷悲?
萬物為芻狗卻是韓片《原罪犯》人物最打中人的部分,男性角色最重要的精神都是凸顯出社會與政治的共犯結構,韓國人的悲傷有籠中鳥索性撞死的氣魄,日本早期能稱霸也是靠著男性將悲傷演繹為閒常的底蘊。相對我們的男性角色被形塑得有太多感懷,難掩島內的自憐,若不能演出螻蟻與巨人的兩面性,男性冷冽的魅力就無法發酵,這是我們多年來難以打下海外市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