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伸峰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11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1
  • 取得的資料足以顯示,不需要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1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所有資料皆已被取得且顯示,關閉無限滾動功能
【犯罪心理學S01E10】從「科技的想像」偷窺未來犯罪模式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10】從「科技的想像」偷窺未來犯罪模式
早期因為緊密人際關係所產生的「熟識型衝動暴力犯罪」,很有機會在這種隔離、疏遠的互動下淡化;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被陌生人所攻擊」的犯罪現象。
【犯罪心理學S01E09】犯罪之後,矯正之前:刑罰與監獄的現在進行式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9】犯罪之後,矯正之前:刑罰與監獄的現在進行式
從數據上來看,臺灣各級監獄所收容的這些犯罪人,大概六成到七成的收容人有前科紀錄;而這也帶給我們很不一樣的觀點——這些人服刑,感覺好像到監獄大學去受訓一樣,反而會做更多的壞事了。
【犯罪心理學S01E08】不犯罪的多數:是「不會」還是「還沒」?——談犯罪學中的環境影響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8】不犯罪的多數:是「不會」還是「還沒」?——談犯罪學中的環境影響
犯罪對於犯罪人在犯罪當下,其實是一個一本萬利、非常容易讓他達成心願的行為,所以這時候社會上就必須有一些煞車、門檻的功能。這時候有兩位重要的學者Hirschi跟Gottfredson,他們提出另外一個控制的觀點,除了剛剛大腦內鍵的踩煞車功能之外,「社會能不能夠給一個人控制的功能」。
【犯罪心理學S01E07】高流動都市犯罪率更高? 三種環境影響說的理論譜系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7】高流動都市犯罪率更高? 三種環境影響說的理論譜系
一般來說,偷竊的竊盜犯他需要的是等待機會,觀察這些家戶平常的生活習慣,所以他通常需要一個隱密的、可以等待觀察的地方,或者是他的侵入跟移動路線要能輕易地離開這個竊盜現場。所以對這些竊盜的當事人而言,他需要的反而是一個等待的機會。綜上所述,不一樣的環境會激發不一樣的犯罪行為,這個跟「緊張理論」以及「物理空間」所帶來的犯罪激發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犯罪心理學S01E06】終其一生無法回歸正軌:「生涯型犯罪人」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6】終其一生無法回歸正軌:「生涯型犯罪人」
今天,我們的社會、家庭或學校可能花了2、30年甚至3、40年的時間,才把一個人漸漸變成犯罪當事人。即便人在出生當下,可能沒有什麼犯罪的行為能力,但隨著社會化越來越深,他漸漸擁有了這些犯罪技能。一般的市民們要我們把這些收容人關起來,關個2年、3年然後出去以後他就改邪歸正,就可以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公民,你覺得這個期待會不會太高了?他花3、40年把自己養壞,然後到監獄2、3年,我們就得要教好它,到底有沒有可能?
【犯罪心理學S01E05】18歲迷思? 談青少年犯罪與「成熟代溝」理論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5】18歲迷思? 談青少年犯罪與「成熟代溝」理論
如果18歲以前不能抽菸,是因為肺部功能發育還不完全的話,那不奇怪了嗎?為什麼17.99歲肺部功能發育不完全,18歲那一天,只要吃下18歲的蛋糕,肺就長好了?如此,將法律一刀切的片面觀念,在缺乏完整的理論論述跟長時間互動溝通的情形下,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對於18歲這個歲數產生錯誤迷思,所以,Moffitt就提出一個「成熟代溝」的觀念。
【犯罪心理學S01E03】犯罪是先天還是後天? 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論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3】犯罪是先天還是後天? 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論
當時在二次大戰的前期左右,一次大戰末到二次大戰前,也就是1920-1930年代左右,體型犯罪論成為大家很喜歡討論、研究的方向。當時的犯罪學者們認為,外胚型,身材瘦瘦細細的這些人,讓人覺得他很容易在牆壁之間鑽來鑽去嘛,一個小小的縫就可以溜到你家裡頭,他們覺得這種人執行偷竊、竊盜、扒竊相對來講是比較容易的,說明外胚型的人容易偷竊。
【犯罪心理學S01E02】隨機殺人為何如此可怕? 違反「正義世界信念」的動機任意性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2】隨機殺人為何如此可怕? 違反「正義世界信念」的動機任意性
台灣的嫌疑人,長時間都壓在30萬人以下,壓在30萬人以下的這些人又都是尚未被定罪的。如果講的是受刑人,這些已經被定罪,又進入各個矯正機構服刑的朋友們,大概有六萬多位。全台灣2330萬的臺灣居民中,法官定讞且目前在服刑狀態的犯罪人,就是六萬多位。但犯罪是否有黑數?會不會因此使這個數據失去準確性?這時我們又有新的數據要提供給各位,臺灣地區的警察對於犯罪的偵查能力、破案率其實非常的高,在亞洲地區約僅次於日本。
【犯罪心理學S01E01】漢摩拉比法典其實超前衛? 犯罪到底如何被界定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1】漢摩拉比法典其實超前衛? 犯罪到底如何被界定
其實早在西元前18世紀時,巴比倫王漢摩拉比,雕刻了一個法令的石柱,將當時在兩河流域巴比倫城內的生活須知、日常生活所發生的糾紛或貿易所需要的契約認證等方法刻在石碑上,這也是各位聽眾朋友們一定有聽過的漢摩拉比法典。這部漢摩拉比法典,洋洋灑灑的規範了當時在兩河流域的這些巴比倫人們的基本生活,也提供我們現代司法制度建立最開始的一個雛型。
【犯罪心理學S01E00】探索人類疆界 第一季《犯罪心理學大解析》帶你洞察社會黑暗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0】探索人類疆界 第一季《犯罪心理學大解析》帶你洞察社會黑暗
歡迎收聽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我是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很高興在這個平台上與各位聽眾朋友們聊犯罪、談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S01E03】犯罪是先天還是後天?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論
知識・人文
【犯罪心理學S01E03】犯罪是先天還是後天?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論
當時在二次大戰的前期左右,一次大戰末到二次大戰前,也就是1920-1930年代左右,體型犯罪論成為大家很喜歡討論、研究的方向。當時的犯罪學者們認為,外胚型,身材瘦瘦細細的這些人,讓人覺得他很容易在牆壁之間鑽來鑽去嘛,一個小小的縫就可以溜到你家裡頭,他們覺得這種人執行偷竊、竊盜、扒竊相對來講是比較容易的,說明外胚型的人容易偷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