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08.20 10:00 臺北時間

【犯罪心理學S01E10】從「科技的想像」偷窺未來犯罪模式

「妳的小孩在檢查之下,發現有天生犯罪人的基因,我們必須讓您流產。」未來如果真的找到了這樣的基因,你覺得我們能不能做這樣的基因篩選和流產手術呢?(Unsplash)
「妳的小孩在檢查之下,發現有天生犯罪人的基因,我們必須讓您流產。」未來如果真的找到了這樣的基因,你覺得我們能不能做這樣的基因篩選和流產手術呢?(Unsplash)
早期因為緊密人際關係所產生的「熟識型衝動暴力犯罪」,很有機會在這種隔離、疏遠的互動下淡化;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被陌生人所攻擊」的犯罪現象。
舉例來說,我們兩個互不相識,我只是在街上好好走路,竟然就被你捅一刀!這種來自陌生人的攻擊,很可能會成為我們未來犯罪領域討論的重要課題。

【犯罪心理學S01E10】從「科技的想像」偷窺未來犯罪模式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我是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很高興在這個平台上與各位聽眾朋友們聊犯罪、談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學。

世紀大回顧!新舊內容全都露!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已經來到犯罪心理學大解析的第10集了,前9集節目我們一起分享、學習了很多關於犯罪心理學的點點滴滴,而在今天最後一集的節目中,我們來整理一下整個犯罪心理學的知識範疇,一起回顧我們到底談過了哪些內容。
一開始,我們以「什麼是犯罪」切入節目主題,介紹了犯罪的罪刑相當原則以及罪刑法定原則。接著,「天生犯罪人論」關於犯罪人特殊樣貌的討論,早期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提出的文明人返回原始的「返祖現象」。漸漸地,龍布羅梭的理論被修正,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我們發現「大腦功能」是決定我們犯罪與否的樞紐,其間我們也談到發展心理學對犯罪的影響。
在了解犯罪心理學後,則進入到犯罪社會學的領域。我們探討了緊張理論、次文化理論,以及控制理論,透過這些不一樣社會學理論的引薦,我們了解到「社會如何影響一個人成為犯罪人」的歷程。是否因為社會本身就存在著不公平,所以只好透過一些比較激烈的手段去爭取公平;而這些激烈的手段,只是剛好在某個歷史場合之下被定義為犯罪呢?又或者,社會能不能透過一些良善的設計、完善的法治制度或是安全的物理空間,讓我們不想花太多腦筋去犯罪?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曾經跟聽眾朋友聊過的話題。大家回想一下,在第一次的節目中,戴老師曾經問過各位:「您覺得犯罪人跟一般人在出生當下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呢?」不知道各位現在的答案還是否一樣呢?無論你的答案為何,我相信經過這一季整個節目後,一定給你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
在最後一集的節目裡,我們除了回顧學術與個案的整理,也要跟聽眾朋友探討犯罪還沒發生或還沒演變的現象。還沒有發生過怎麼算是犯罪呢?還沒有演變的犯罪現象又能怎樣預測?接下來,我們將透過「科技發展的脈絡」以及「人類未來的走向」來跟各位探討。

您的胎兒有犯罪基因,必須流產

第一個是關於「犯罪基因」的問題。現代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漸漸知道「犯罪」與我們大腦密切相關;既然如此,那我們是不是能透過檢測這些大腦機能,甚至在人類的遺傳基因上發現犯罪基因的存在呢?這些一直是犯罪生理學或相關大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們所關注的重點,他們一直希望找出人們犯罪「可能存在的天生因素」,而這個因素就是——基因。
是不是有一個基因,會讓我們的行徑更加衝動、讓行為更加暴力,或是更容易有反社會的思考或認知呢?雖然這種犯罪基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但不妨來思考:如果有天真的找到了這樣的基因,有一位懷孕的新手媽媽去做產檢時,醫生取得寶寶的細胞樣本做了基因檢測,並告訴媽媽說「妳的小孩在檢查之下,發現有天生犯罪人的基因,我們必須讓您流產。」這樣一番話對新手媽媽來說,當然是晴天霹靂的壞消息。各位聽眾朋友們,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醫學真的進步到能將犯罪基因檢測出來,您覺得我們能不能做這樣的基因篩選和流產手術呢?
現在為了規範「生育相關程序」或是「未出生人類」的生命權,我們有《優生保健法》的規定,對於墮胎、人工引產也都有相關的法律規定;但目前所有規定都還是規範「如果這個胚胎的確發育不全,或者是經由醫師多重診斷後有嚴重遺傳性疾病時,在一定週數且不危害母體的情況下可以做『人工引產』以確保母體安全」,這種優生學的理念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未來延伸、擴及到犯罪基因檢測的部分,就會有很大的人權考量的空間和爭辯。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小孩「未來會是個殺人犯」,我們能不能讓他出生?這種全新科學觀念的思考結合人權,會是未來很大的議題;就算未來我們找不到這個犯罪基因,但還有另一個快速發展的科學要進入到犯罪議題,那就是「人工智慧的AI」。

機器人犯罪?請勾選「我不是機器人」!

這個議題說來有趣,人工智慧跟犯罪有什麼關聯性呢?在列魔鬼終結者系列的電影中,不管是阿諾史瓦辛格還是後面追殺他的那些機器人,他們都是擁有思考能力的機器人。還記得第一集看到The Terminator的時候,真的嚇一跳,因為電源關掉後他自己還能發電、再把電源充回來,又可以變形、繼續殘殺人類,真的非常恐怖。
從現在的角度來說,機器人好像還停留在像是在台北車站裡被推來推去、舉個板子告訴大家請往這裡走請往那裡走、發音也假假的那種狀態。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我相信在很短的時間點內,人形、擬人化甚至與真人無差別的機器人很有可能會問世。
當然,以現在科技在演算能力及性能的限制下,這些機器人的思想、行動都還是由人類所控制,但隨著人工語言學習智慧機的進步,約莫2019年末報導的科技新聞,美國關閉了一個自主學習的電腦程式,因為這個程式在自主學習後,竟然開始進行思想、認知判斷的歷程,甚至開始影響其他電腦,主動去干涉別的電腦運作。這給了我們很不一樣的思考點:現在所有的規範的都是規範「人類」的犯罪行為,甚至馴養的狗在路上攻擊路人,處罰的對象也是飼主,而不是把狗抓去監獄關起來。
未來隨著科技的高速進步,機器人開始會思考,以後機器人會很快知道「犯罪」才是最快速的成長方法。怎麼說呢?因為「犯罪」可以快速地獲得大量的利益或達到個人行為的目的。如果機器人學會了犯罪,我們要不要設立一套機器人犯罪防治法,或是另外一套中華民國機器人刑法呢?這些都是在我們新興犯罪領域裡,未來可以想到的,可以說是比較天馬行空的議題了!

人際關係疏離 竟改變犯罪類型?!

近期內有很多犯罪事件都被疫情給掩蓋了,這對我們研究犯罪領域的學者們來說是個非常憂心的現象——我們一直希望能呼籲並正視,但是沒有什麼聲音注意。各位聽眾可能在疫情期間,約略知道臺灣社會好像發生不少陌生者間所發生的重大犯罪事件,「陌生者間重大犯罪」就是隨機殺人或無差別殺人事件。當然,隨著新冠疫情各項防疫措施持續進行,人們必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所帶來人際關係的部分改變;加上現代資訊網路的便利性,也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產生了根柢的質變。
早期因為緊密人際關係所產生的「熟識型衝動暴力犯罪」,很有可能在這種隔離的、疏遠的人際關係下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被陌生人所攻擊」的犯罪現象。舉例來說,我們兩個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只是在街上好好地走,竟然就被你捅一刀造成我重大傷害,這種來自陌生人的攻擊,或是極遠距離的人際關係的攻擊現象(包含網路攻擊),很可能會成為我們未來犯罪領域討論的重要課題。
因為隔離、社會排斥與疏遠所帶來的犯罪,對現今臺灣的犯罪偵查或是刑事司法體系都是全新的體驗。就臺灣的犯罪現象來說,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屬於相對傳統的犯罪型態,像殺人這種最重的「極刑型犯罪」對社會的衝擊非常大。抽絲剝繭後,從這些殺人者背後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因為感情問題的情殺、衝突的仇殺、或是財務糾紛的財殺。
除了情殺、仇殺、財殺之外,其他比較新興的像臺北捷運殺人事件,鄭捷沒有提出一個足以讓大家信服的犯罪理由;或是只是因為跟太太吵架,一時情緒不滿就在路上對路人白刀進、紅刀出的殺人行為。諸如這類實在找不到理由的犯罪現象,藉由警方在辦案過程中,對犯嫌人際關係的釐清、蒐集相關資料的整理,甚至是法官在進行刑度判斷與犯罪現象的鑑定,透過許多國際學者的研究後,發現「社會感的疏離」、「與社會的脫節」都是這種犯罪背後的重大原因之一。
我們發現,有非常多的犯罪人都有這樣一個想法:「反正你們不想接納我,那我乾脆就把你給毀了!」這樣的觀點其實存在於被社會孤離的「邊緣分子」思考模式中,認為反正社會都不要我了,乾脆一起玉石俱焚、同歸於盡。在這種疏離社會環境下,伴隨而來的犯罪現象也是未來我們必須要去面對,同時嚴加防範的嚴肅課題。
在這樣的犯罪現象產生後,我們再回到最終的量化數據上來看:臺灣的社會治安其實非常的好,而且我們的犯罪事件在世界各國當中都算是相當安全的一個環境。

一個沒有「罪」的世界

那麼我們人類有沒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到沒有犯罪的世界呢?對我們犯罪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說,這聽起來其實是一件讓人很害怕的事。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沒有犯罪了,那我們要研究什麼呀?有時候我們幾個老師私底下聊天時提到這個,就會當作有趣的笑話在說。事實上,有非常多的學者開始進行近世代的戰爭、犯罪現象的分析,發現人類社會目前真的是處在一個最安全的環境跟生活氛圍底下。
綜觀人類歷史,大大小小的爭戰不斷,最大型的莫過於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主要的國家都捲進來打仗,造成的傷亡真的是千萬為計。雖然現在沒有世界大戰,各地感覺好像也只是零零散散的糾紛;有些國家不太安穩、有些國家有內戰的問題,但相對於世界大戰的規模,其實現在的世界非常和平、安定。這是為什麼呢?有學者就提出:「法治觀念的建立」正是形成這份和平與安定的最主要關鍵因素。
在漢摩拉比法典的年代裡,只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8個字以及一些生活上的契約規範;今天如果超過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範圍該怎麼辦呢?也許就要拳頭相向,打起來了!但隨著近代法治觀念及相關制度的完善建立,我們也逐漸了解到只要所有的行為都依循著法律,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以及權利伸張。
早期網路世界剛開始流行時,可能有很多朋友會不小心把自己比較私密的照片傳給朋友看,沒想到在朋友間傳開來後,造成個人名譽難以彌補的損失,其中有名的案例就是港星陳冠希的艷照門事件。在這之後,我們開始思考「網路上的訊息傳播也必須要有非常多的法令來修訂並規範」,所以我們現在將許多關於傳遞網路訊息的相關法令加以修正,也就是在網路上如果對色情訊息隨便按讚、保存、傳遞,都是犯罪的行為喔!從早期從事詐欺、詐騙的金光黨,用泡麵、磚頭換金塊這種面對面式的犯罪行為;到現在以電話、網路詐欺,甚至駭客以非常縝密的手段來盜取個資以達詐欺犯行等,這些其實都是犯罪模式的演進。
當然,我們也透過網路法令的修正,制定了相當多且完整的規範。人們在這個法治規範的情況下,漸漸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就比較不會去踩到犯罪這條紅線。當然還有學者提到,除了法制面的完整,隨著人們溝通方式易達性的提升、全球化的進步,我們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我們更有同理心,也更溫和、更體貼對方。
此外,甚至也有學者提到在「性別主流化」的影響下,男性擁有更多柔和、講求彈性的女性特質,讓原先剛強、以充滿暴力衝突解決問題式的男性特質獲得緩解,因而也得到取代的機會。在這種同理心的形成、法治的進步以及不同性別特質融合的情況下,當然就有不少學者非常樂觀地預期:未來真的可能有這麼一天,人類可以完全擺脫犯罪的糾纏,而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想必真的會是一個非常良善的世界大同的境界,您說是嗎?
很高興我們有機會在這一季的時間裡,跟各位聽眾朋友們透過「犯罪心理學大解析」這個平台來聊犯罪、談心理。我是國立中正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這一季的節目就在這集告一個段落,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跟各位聽眾朋友們見面,也請各位聽眾朋友們把你們心裡想聽的內容告訴鏡好聽,讓我們製作更多、更棒的節目內容,也期待可以跟各位聽眾朋友在空中再會喔!

🎧 問卷填起來,限量好禮等你拿!

你是否在聽完鏡好聽的節目後覺得大開眼界?又或者從記者的報導故事,聽見人性社會的更多面向?

你還希望鏡好聽的節目推出哪些新內容?又或者你心目中有個理想節目,但到現在仍遲遲找不著?

現在只要填寫本次鏡好聽的 Podcast 回饋問卷,不但有機會可以抽到耳機、旅行萬用轉接頭或鏡文學精選書籍,還有機會將你的願望一併實現!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