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6.10.12 11:55 臺北時間

被遺忘的災民 絕美琉璃橋下掙扎求生

被遺忘的災民 絕美琉璃橋下掙扎求生
耗資超過6千萬元的屏東「山川琉璃吊橋」如天空中的微笑曲線,政府宣稱是為展現當地原住民文化與歷史而建,但住在橋邊的原住民卻笑不出來,因為他們祖傳的土地,疑似被偷工減料大圳工程所害,擋不住連續風災,土地被沖刷流失,作物也全毀。
政府不僅未伸出援手,竟還搬出法律條文,恫嚇他們不准整地,否則就將送交法辦,讓他們不禁落淚感嘆:「我們連次等國民都不是,而是被遺忘的災民!
來自屏東瑪家鄉排灣族22戶原住民地主,站在祖先留給他們的這片僅剩約10公頃的土地,拉起白布條發出怒吼,抗議水利署第七河川局的迫害,不但讓他們沒了土地,還斷絕原住民的生計,就快要活不下去了。
號稱天空中的微笑曲線,屏東最美的山川琉璃吊橋,橋底下河床邊卻是被摧毀的原住民保留耕作地,滿目瘡痍。

颱風侵擾 重創家園

他們原本是在屏東著名景點「山川琉璃吊橋」附近安居樂業的原住民,多數為「靠瑪安家族」,靠著吊橋下的祖傳耕地種些農作物,養活一家人,但今年連續三個颱風尼伯特、莫蘭蒂和梅姬重創南部,不僅天災把他們辛苦栽種的農作物摧毀,加上人為的偷工減料工程,更讓他們祖傳的農地流失,家園盡毀。
當政府大動作派出各單位去受損區域救災,對農損災害提供優惠補償時,這群弱勢的原住民卻連政府一個關愛的眼神都盼不到。
受災居民唐太太坐在家園土地上,土石泥沙將祖傳的石板工寮淹沒,辛苦栽種的農作物全沒了,讓她不禁悲從中來。
地主之一的唐太太,帶記者去看三棵只剩下樹頭的土地,她拿出斑駁的照片做對比,指著目前只剩幾塊凸出的鋼條和一節瓦斯管線的土地,難過地說:「底下原本是傳統的石板工寮,還有耕耘機等農機設備,我們好幾代都在這裡種植芒果、香蕉和樹豆等農作物,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幾經風災摧殘,原住民的樂天知命,總能從困境中爬起,沒想到這次除了天災,更嚴重的竟是人為的偷工減料,讓疏圳的大排斷成好幾截,溪水夾雜著泥沙、黃土,溢堤淹沒整片土地。

黑心工程 大圳斷裂

一位60多歲的包婆婆,聽到有人願意來看災區,帶著媳婦放下學校營養午餐的烹煮工作,騎著機車歪歪扭扭驚險通過蜿蜒的河床地,好不容易與眾人會合,趕緊向記者說,她有兩塊各約8分的土地,原本還有立委高金素梅幫他們爭取簡易堤防,用來防範溪水漫延,卻因為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派了怪手疏圳,改變河道流向,讓暴漲的隘寮溪水淹沒農田,換來大批垃圾漂流木。
今年接連3個颱風重創「靠瑪安家族」土地,一旁大溝圳更斷裂好幾截,村民痛批這溝圳不但沒幫助,反而加強破壞他們的土地。
附近鄉民也爆料,靠近山丘的大圳根本就是黑心工程,因為抵擋不了瞬間大水還有泥沙,斷裂好幾截,橫切面的水泥塊中間只有幾根細細的六分鋼筋,懂工程的鄉民懷疑,鋼筋數不足,導致大圳的強度減弱,擋不住滾滾泥沙,終究溢堤農田,加上暴漲溪水讓原本綠油油的果樹林,成了灰白色泥沙。
更離譜的是,因為大量漂流木堆積在土地上,居民想要清理,反被林務局恐嚇,指他們若在漂流木公告一個月可處理前去移動,就要把他們送交法辦,讓受災戶眼睜睜地看著快要收成的農作物,不是攔腰折斷,就是慘遭掩埋,真的不知所措。

祖產被奪 無情打壓

包婆婆的媳婦也激動地說:「我們家族遠從日據時代就傳承這塊土地耕作,經歷無數的颱風,摧毀再重建,都還能在這片土地上延續,這次卻無情地奪走我們的祖產,求助無門,感覺我們根本就是被遺忘的一群。」
這片琉璃橋下的淨土幾經大自然無情的摧殘,已經所剩無幾,居民還得面對第七河川局的打壓。
屏東瑪家鄉原住民樂天知命,早就練就一身逆境中求生存的本領,但面對祖傳土地一夕化為烏有,只有無奈以對。
居民說,第七河川局欺負原住民不懂法律,竟要求他們如果要繼續耕作,必須向河川局申請承租土地,在這塊地上,他們世代居住耕作,本就屬於原住民傳統區域,卻本末倒置須反過來向河川局承租,真是荒謬。

民不聊生 忽略需求

務農超過三代以上的原住民阿婆,也用排灣族的族語說,她在這塊土生土長的北葉村已經70多年,從沒看過這樣的慘況,田沒了、作物也沒了,沒有收入,不知何去何從,怎麼重建?再樂觀的阿婆,只能拄著拐杖,看著湍急的溪水,無話可說。
不會講普通話,只會講排灣族語的2位原住民阿婆王秀梅(左)、張秀妹(右),難過表示,家園何時回復,不敢想像。
本刊調查,位在原住民文化園區底下的這片面積廣達86.5公頃土地,都是瑪家鄉北葉村原住民在此世代耕作,由於緊鄰隘寮溪,連年淘空侵蝕,面積越來越小,耕作戶也越來越少,原本有鵝軟石的簡易防波堤,還有日據時代就建造好的水閘門,卻因為管理人員疏於保養,早就名存實亡。
此次受害最深的就是「靠瑪安家族」,長老痛批,政府有錢蓋這座號稱「一條天空中最美麗的微笑曲線」的「山川琉璃吊橋」,說是為了展現當地原住民文化與歷史,確實帶動了當地的觀光,不過卻忽略原住民真正的需求。

慘遭遺忘 吼出心聲

如今這個家族賴以為生的土地沒了,生計受影響,主管機關冷血漠視,災民抬頭仰望前方的山川琉璃吊橋,遊覽的民眾在橋上拍照,留下美好的畫面,但和橋下的滿目瘡痍災區,形成強烈對比,這是一塊鎂光燈關注不到的地方,原住民感嘆:「我們不是次等國民,而是被遺忘的災民。」
為了捍衛祖先留給他們的土地,村民已組成自救會,寫出陳情書,希望外界能聽到他們的聲音。
瑪家鄉北葉村民大多數以務農為生,如今圖上方的耕作農田幾乎全數摧毀,卻不見相關單位幫助重建,讓他們欲哭無淚。
事實上,原住民文化園區早在1979年省政府成立後,以造福在地就業機會為由,大量徵收原住民的世耕農地,然而原住民卻未實質獲得就業回饋機會,反而是文化園區不斷擴充資產,封鎖在地原住民的生計發展。
這群原住民發出怒吼,他們不怕大自然的威脅,卻害怕人禍,希望政府能夠聽到他們的心聲,願意伸出援手,協助弱勢的一群,讓他們在風雨後可以看見彩虹。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