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4.20 08:35 臺北時間

【看見電影的聲音】音效師胡定一為好戲發聲40年

胡定一從事Foley的工作室 有如雜物間,充滿各種製作 聲音的道具。(牽猴子提供)
胡定一從事Foley的工作室 有如雜物間,充滿各種製作 聲音的道具。(牽猴子提供)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是人生境界,也是電影音效追求的目標。超過40年資歷的胡定一,是台灣碩果僅存的專職Foley師傅(音效師,中國稱「擬音師」),五花八門的道具在他手上,可以變出電影所需的各種聲音。但就算是「聲音魔法師」,同樣逃不過台灣電影由盛轉衰、聲音技術從類比轉數位的衝擊。胡定一的工作生涯,反映出台灣電影在聲音領域的發展變遷。
胡定一在錄音室內緊盯螢幕,配合畫面做出各種聲音,如圖中他錄下衣服抖動的音效。
「有玻璃紙嗎?」資深Foley師傅胡定一問著,像個魔術師與台下觀眾對話。他拆下菸盒包裝的玻璃紙,緩緩搓揉,細碎的嗶啵爆裂聲從掌心傳出,「這就是柴火燃燒的聲音」,胡定一的笑容由靦腆轉為自信,「說穿就不值錢了,但這是以前人傳下來的。」 
入行第一部做Foley就是《八百壯士》,他在錄音室拿槍跑步,錄製步槍搖晃的震動聲。
在胡定一眼中,「玻璃紙那招」只是Foley小技,「以前在中影的大錄音室如果要火的聲音,我真的會燒柴或準備火把,當然,旁邊會有滅火器。」那是台灣電影蓬勃的1970年代。
《八百壯士》是中影當年配合政策的「愛國電影」。(翻攝自高雄市電影館網站)
在台灣導演王婉柔的紀錄片《擬音》裡,以胡定一為主角,探索聲音後製包括配音、配樂、Foley、音效、混音等流程與歷史發展,從錄音室看台灣電影的輝煌與沒落,並從台灣延伸至中國、香港。
導演王婉柔(左)以胡定一(右)為主角,拍出紀錄片《擬音》,從Foley師的工作內容,看台灣電影的輝煌與沒落。
1975年胡定一退伍後,考上台灣電影龍頭中影公司的技訓班,「我當年想當攝影師,但近視眼對焦不準;當燈光師得扛又大又笨的燈,太辛苦,於是選錄音。」
胡定一進中影從助理開始,什麼都得學,裝膠卷、放電影是第一步,再跟師父邊看邊學,幾乎天天加班。每天早上8點半到外雙溪中影片廠預熱真空管,好讓錄音器材在9點馬上能用,半夜3點才回家,辛苦熬6年終於出師,Foley、錄音、聲音剪接、音效等全都上手。
胡定一入行遇上中影配合政策的「愛國電影」,第一部做Foley就是丁善璽導演的《八百壯士》。為了做出逼真的音效,軍方還將戲裡使用的10幾把M1步槍交給他,他在錄音室拿槍跑步,錄製步槍上下搖晃的震動聲。不只步槍來真的,有時連射箭的咻咻聲都是真的,「反正錄音室很大、木頭天花板很高,可以拿弓箭往上射。」
胡定一在工作室穿上高跟鞋、手拿衣服,製造出腳步聲等各種聲音。
196、70年代的中影,做Foley的有四組,每組四、五人。在尚未出現同步錄音的膠卷時代,要先看影片,然後配音、做Foley。Foley不只要眼明手快,精確對上每個畫面應有的聲音,而且輕重緩急都有意義。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出現,隨即遭港片搶占市場。1990年代起台灣片產量大幅下滑,加上同步錄音與電腦數位化的技術衝擊,老一輩Foley師傅與錄音師因無片可做,或無法學習新技術,自職場淘汰。那時步入中年的胡定一,因個性木訥較少外出錄音,且對手工的Foley有興趣,慢慢成了專職的Foley師傅。
胡定一覺得Foley很好玩,平日對聲音充滿好奇與聯想。「看到東西就想拆開,聽聽看什麼聲音。」把鐵捲門上的彈簧拆下拉開,甩動時會發出有科技感的電子器材啾啾聲;拆開的喇叭鎖,可做子彈上膛的聲音。胡定一蒐集許多舊物:手機、BBCall、卡式錄音機等,還訂製會發嘎嘎聲的木門軸、老眷村常見的紗門等,儼然私人「聲音博物館」,他卻自嘲「家裡像垃圾場」。 
有次要「刀刺脖子」的聲音,他就買隻雞,裡面塞濕布撐開,好讓刀子刺下去有割到肉與骨頭的聲音。
Foley工作室內有木材、沙地、石頭等各種材質的地板與許多工具。(牽猴子提供)
Foley工作室配備不少,但胡定一也會自備千奇百怪的「道具」。有次要「刀刺脖子」的聲音,他就買隻雞,裡面塞濕布撐開,好讓刀子刺下去有割到肉與骨頭的聲音。做電影《德布西森林》,片中風吹草動反映人物心理,為求逼真,胡定一每天都去砍樹枝、砍草,帶進錄音室。「每種樹木與葉子的聲音不同,不能砍同一種。葉子很快就乾,要一直有新鮮的。」
1999年胡定一在《沙河悲歌》的拍攝現場擔任錄音師。(胡定一提供)
Foley是表演,Foley師傅也得像演員,理解聲音的表情;好的師傅更能細膩觀察動作與聲音、情緒的關係。胡定一會在等紅燈時,觀察路人走路的姿態、重心放在哪、穿什麼鞋子,然後模擬練習。有回一位導演聽他做的腳步聲後說,「你這個鞋子走出來聲音太重,我要的是聲音很輕的球鞋。」他當晚就花2,000元買一雙球鞋,全部重做,「人家要求的,就必須做到。」
大半生與聲音為伍,胡定一曾經每個月做6、 7部片,現在是1、2個月才1部片。前年從中影退休後,胡定一仍繼續接案,他自謙又感慨地說,Foley在台灣不受重視,「我一個人孤軍奮鬥,做到現在只剩我一個人是專職,還好大家已經開始注意到了。」
經手近千部作品,問胡定一有沒有「代表作」,他想了想,再度露出略顯羞赧的笑容說,「給正上映的《目擊者》好了。」接著強調,「一般導演在聲音上只要求音樂或對白要強,Foley被忽視,但這部片有注意到,所有的聲音都被表現出來。」

聲音蒐藏家 胡定一

  • 生日:1952年4月24日
  • 獎項肯定:
  • 1986年《稻草人》、1989年《香蕉天堂》、1993年《青春無悔》三度入圍金馬獎最佳錄音;2012年《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入圍金馬獎最佳音效。

什麼是Foley?

Foley技術始自環球片廠音效剪接師Jack Donovan Foley。(翻攝自www.marblehead.net)
「Foley」是指電影幕後製造腳步、摩擦等動作音效的工作,在台灣多說Foley師傅(或稱效果師、音效師);中國則稱「擬音師」。
Foley技術始自環球片廠音效剪接師Jack Donovan Foley(1891~1967),1927年他首創為有聲電影模擬製作聲音,為紀念他而稱此工作為Foley、工作者為Foley Artist。在有同步錄音前,Foley大量運用在聲音後製,但即使同步錄音技術發達,為強調畫面裡某些聲音,仍需要Foley。
台灣目前只有胡定一是專職Foley,也有些錄音人員兼做Foley。中國的電影擬音師約10多人,加上電視擬音師不超過50人。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