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10.21 02:39 臺北時間

【全文】蕭寒、姚謙 攜手創紀錄片IP

姚謙(右)擔任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音樂總監,左為導演蕭寒。
姚謙(右)擔任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音樂總監,左為導演蕭寒。
中國導演蕭寒執導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推出電影版,為此邀請台灣知名音樂人姚謙創作主題曲,並擔任音樂總監。
中國紀錄片市場一度落後台灣,如今《我》片從電視版、到結合兩岸優秀影視音人才的電影版,以及發行文字書及周邊商品,讓故宮匠人故事也變成IP。至於中國音樂產業更是生機勃勃,其動能來自勇於嘗試各種獲利模式的音樂人。

蕭寒小檔案

  • 生日:1961年6月,於中國山東省
  • 經歷:中國美術學院畢業、浙江大學副教授、紀錄片導演
  • 作品:《麗江·拉夫斯基》(2012)、 《喜瑪拉雅天梯》(2015)、 《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
  • 得獎紀錄:《喜瑪拉雅天梯》獲中國首屆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傳播力獎」、《我在故宮修文物》獲2016年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

姚謙小檔案

  • 生日:1961年6月21日,於台灣宜蘭
  • 經歷:曾任台灣EMI、Virgin、Sony唱片公司總經理,2017年任中國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音樂總監
  • 歌詞代表作:《我願意》《味道》《魯冰花》等
  • 書籍作品:小說《腳趾上的星光》、隨筆《我願意》《一個人的收藏》等
一次座談會上,有年輕的民眾問姚謙,是否看過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部曲?他好奇中國的年輕人竟對「老東西」有興趣,於是回家上視頻網站看。他一邊煮麵一邊看,太入神把麵煮糊了。再煮一次還是一樣,索性將就著吃,一口氣看完3集。隔天又專心地重看一次,心中滿滿感想,化為文字在微信與眾人分享。
幾天後,在朋友牽線下,姚謙接到蕭寒的電話。蕭寒說,《我》片電影版將在院線上映,希望姚謙為電影版寫主題曲、配樂,「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經討論,最後敲定姚謙作詞、製作,中國新銳民謠創作人陳粒作曲、演唱,台灣電影《逆光飛翔》主角、鋼琴家黃裕翔擔任鋼琴演奏,台灣資深剪接師廖慶松擔任剪輯指導。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結合兩岸優秀影視音人才,目前已在台灣上映。(前景娛樂提供)
蕭寒表示,年輕時就很喜歡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作品,還有侯孝賢《悲情城市》,以及楊德昌《一一》等,因「氣息很貼近紀錄片」,於是受封「台灣新電影保母」的資深剪接師廖慶松自然是他首選。廖慶松雖然只做了微調,卻在細膩的過程裡把他原本生硬的影像表現變得柔軟動人,例如片尾結束於一群地上爬動的螞蟻,便是在廖慶松建議之下改的。
蕭寒(中)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由黃裕翔(左)擔任鋼琴演奏,台灣資深剪接師廖慶松(右)擔任剪輯指導。(前景娛樂提供)
蕭寒半路出家,從大學副教授變身為紀錄片導演,也是受到台灣啟發。「最早台灣的紀錄片市場是走在中國前面的,例如楊力州《被遺忘的時光》,因有盈餘,他才能繼續創作,《看見台灣》也創下巨大的票房成績。在歐美,紀錄片都會有它的分額,雖然不是很大,但都有票房,足以支持創作者再去拍下一部作品。」
「中國這麼大的市場,為什麼不行?」蕭寒表示,台灣人口基數這麼小,《看見台灣》卻有這麼大的票房,是很振奮人心的事,「所以台灣是給我看到希望、給我啟發的地方,讓我相信紀錄片是有市場、有觀眾的。」
中國導演蕭寒認為,台灣人口基數小,紀錄片《看見台灣》卻能創下高額票房,振奮人心。(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蕭寒2011年開始投入紀錄片的拍攝工作,隔年推出《麗江·拉夫斯基》。2015年,蕭寒第二部電影版紀錄片《喜瑪拉雅天梯》上映,創下新台幣5350萬元的票房,在當時為中國非商業紀錄片之最。去年一月初,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版於央視首播,迴響不大,一個月後在直播平台嗶哩嗶哩(bilibili)播出,一炮而紅,點擊量達70萬,現已累積逾261萬,豆瓣電影網給予的評分為9.3分,之後乘勝推出的電影版也有新台幣4000多萬元的票房。
那時蕭寒預言,5年後中國就會有一部紀錄片票房破億,果然今年一部以中國倖存慰安婦為主題的《二十二》,票房達新台幣7.9億元。
每部紀錄片都先後推出電視和電影兩種版本,已成為蕭寒的模式。他目前手中籌拍的片子以兩岸三地、共10組小人物的故事為主題,台灣部分鎖定在新竹開餐飲店的三姊妹,已拍攝一個月。他會選3組令他感動的故事推出電影版,電視版則有10集。
蕭寒第二部電影版紀錄片《喜瑪拉雅天梯》曾創下新台幣5,350萬元的票房,在當時為中國非商業紀錄片之最。(潛影文化提供)
對於有意投入拍攝紀錄片的人,蕭寒建議除有熱情之餘,也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做法上, 重點有二,一要走近拍攝者,二拍攝時間要夠長, 「其他就在於創作者的價值觀、對世界的認識和交流所產生的反應了。」
姚謙是台灣知名音樂人,曾以〈魯冰花〉得過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一手將李玟、蕭亞軒、吳克群等歌手推上一線地位。愛看電影的他受台灣製作的作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影響, 近年持續關注、參與紀錄片。今年開始監製過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在投入紀錄片工作的同時,也放進他對音樂生存模式的思考和實踐。他以蕭寒導演勇於以行動突破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精神為例,「中國音樂圈也充滿了這樣的人, 一直在思考數位音樂網站可以獲利的各式方法,只要有機會就勇於嘗試 。」
姚謙(左)近年對紀錄片多所關注,《一個人的收藏》是他監製的作品。(翻攝自moviemovie.com.tw)
姚謙表示,以往靠一首歌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前就轉戰中國,研究當地的音樂市場,姚謙發現,就是因為中國以往沒有所謂的唱片市場,不曾靠賣實體唱片賺大錢,所以沒有包袱,可直接進入數位時代。但是,音樂網站要有很多內容才能營運,因此網站經營者不得不付大筆版權費用, 「付了錢就要想辦法賺回來,才開始有了版面編輯的概念。」
這樣的情形,促使中國音樂平台經營者汲汲於跨產業的合作,創造獲利模式。對象從手機業者、音樂節活動,甚至到健身房。例如曾有某電子音樂節的主辦單位找上健身業者,讓DJ去健身房播放音樂,再帶健身房教練去音樂節現場帶動唱。「音樂要擴大功能性,可以聽、可以使用,才可能營造一個健全的音樂生態。最重要的是要跨平台、跨舊思維,把作品散播出去。」
他也觀察到,網路時代下,唱片公司對藝人的影響力不如以往,很多中國藝人都會創業當老闆 ,把自己當成IP在經營,找資金、養團隊。網路的操作面向也分為兩種,一是鎖定可能投資的金主,二是粉絲。雙管齊下的作法,在中國成熟運作。
台灣的流行音樂工作者要如何趕上這股潮流?「台灣現在的音樂面向可能要再寬闊一點。我們有很好的音樂,但審美觀、喜歡的東西常常只集中在小小的範圍,不夠多元。而且我們受日本影響太久,太常複製日本的音樂。」姚謙認為,台灣的音樂圈要有世界觀,不是只有美國排行榜、日本或加拿大的排行榜而已,「要培養更開放的心胸。」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