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10.19 07:08 臺北時間

【匠人故事變IP之四】姚謙:台灣音樂圈 多面性不夠

姚謙認為台灣現在的音樂面向不夠寬闊。
姚謙認為台灣現在的音樂面向不夠寬闊。
愛看電影的姚謙,受到紀錄片《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影響, 近年持續關注紀錄片。基於此,他擔任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監製,在投入紀錄片工作的同時,放進他對音樂生存模式的思考和實踐。他以蕭寒導演勇於以行動突破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精神為例,「中國音樂圈也充滿了這樣的人, 一直在思考數位音樂網站可以獲利的各式方法,只要有機會就嘗試。」

姚謙小檔案

  • 生日:1961年6月21日,於台灣宜蘭
  • 經歷:曾任台灣EMI、Virgin、Sony唱片公司總經理,2017年任中國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音樂總監
  • 歌詞代表作:《我願意》《味道》《魯冰花》等
  • 書籍作品:小說《腳趾上的星光》、隨筆《我願意》《一個人的收藏》等
姚謙表示,靠一首歌養活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長期在中國音樂平台工作,他發現中國過去沒有所謂的唱片市場,不曾靠賣唱片賺大錢,幾乎是沒有包袱地直接進入數位時代。但是,經營音樂網站要有很多內容才能營運,因此網站經營者不得不付大筆版權費用, 「然後付了錢就要想辦法賺回來,才開始有了版面編輯的概念。」
這樣的情形,促使中國音樂平台經營者汲汲於跨產業的合作,創造獲利模式。對象從手機業者、音樂節活動,甚至到健身房。例如曾有某個電子音樂節的主辦單位找上健身業者,讓DJ去健身房播放音樂,再帶健身房教練去音樂節現場帶動唱。「音樂要擴大功能性,可以聽、可以使用,才可能營造一個健全的音樂生態。最重要的是要跨平台、跨舊思維,把作品散播出去。」
他也觀察到,網路時代,唱片公司對藝人的影響力不如以往,很多中國藝人都會創業當老闆 ,把自己當成IP在經營,以此找資金、養團隊。網路的操作面向也分為兩種,一是鎖定可能投資的金主,二是粉絲。雙管其下,這種作法在中國的運作是很成熟的。
台灣的流行音樂工作者要如何趕上這股潮流?「台灣現在的音樂面向可能要再寬闊一點。我們有很好的音樂,但我們審美觀、喜歡的東西常常只集中在小小的範圍,多面性不夠。而且我們受日本影響太久,太常複製日本的音樂。」姚謙認為,台灣的音樂圈要有世界觀,不是只有美國排行榜、日本或加拿大的排行榜而已,「要有更開放的心胸」。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