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01.14 16:40 臺北時間

【全文】風潮異業合作闢生機 楊錦聰站穩小衆創價値

風潮創始人楊錦聰,除了堅持核心,站穩利基市場,也緊抓時代脈動及市場需求,創造品牌價值。
風潮創始人楊錦聰,除了堅持核心,站穩利基市場,也緊抓時代脈動及市場需求,創造品牌價值。
台灣音樂產業在90年代繁盛時期,歷經本土與國際集團競爭、金融風暴洗禮,接著又面臨數位時代考驗。成立近30年的非流行音樂唱片公司「風潮唱片」(以下簡稱風潮),雖以佛教音樂起家,但也緊跟時代趨勢,設立數位部門、研發APP,不斷在異業合作的過程中找尋生機。
風潮創始人楊錦聰,除了堅持核心,站穩利基市場,也緊抓時代脈動及市場需求,創造品牌價值。面對近年中國資本吸引,楊錦聰認為台灣產業要把握機會,提供最佳的內容,進行多元合作。
抬頭可見七彩星空,伴隨現場演奏的溫馨樂曲,小朋友跟著台上演員高唱「滿天都是小星星,閃閃放光明」,加上聲音、體感偵測及多媒體投影科技,讓這齣風潮音樂製作、成本達850萬元的《走吧!尋找最棒的自己》親子音樂劇,2年來在台灣巡演17場,累積觀眾人數達15,000人。
看好親子市場潛力,風潮自2015年開始自製音樂劇,並計畫跨海授權合作。(風潮音樂提供)
2015年起緊抓親子市場,風潮不僅自製親子音樂劇,更推出DVD與USB版本的親子律動專輯,在唱片市場不景氣的今日,創下10萬張的銷售佳績。風潮負責人楊錦聰透露,早有中國廠商跨海洽談音樂劇授權合作,因2016年中國人均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8,260美元(約新台幣24萬元),開放二胎後對親子教育及藝文產品的需求激增,應把握機會。
風潮是1988年成立的台灣本土唱片公司,出版的第一張專輯是上海梵樂團演奏的佛教音樂《中國梵樂》,之後陸續與中國音樂家合作,開發出20多種民族音樂。但風潮僅成立3年,就面臨多家唱片公司同時推出民族音樂,導致同類型音樂太過飽合、專輯大量退貨,負債近600萬元,幾近倒閉。楊錦聰回憶:「當時抱著一股熱血,覺得只要是好音樂,聽眾就會買單,沒考量市場需求。」
除了原住民音樂,風潮也出版民族樂曲,由製作人吳榮順(左一)至客家村收錄客家八音實況。(風潮音樂提供)
他求助家人,靠著父母抵押房子並四處借錢,風潮才恢復運作。楊錦聰苦思解決之道,想起常接到中南部民眾電話,詢問何時再出佛教音樂?才驚覺銷售必須扣緊需求。於是他一口氣推出6張佛教音樂,受到佛光山、慈濟等宗教團體歡迎,也鋪貨到台灣佛教文物流通處,成為長銷商品。

小衆主流 楊錦聰

  • 年齡:57歲 
  • 學歷:交通大學運輸與工程管理系
  • 經歷:
    1. 1988年 創立風潮唱片
    2. 1991年 與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合作《布農族之歌》
    3. 1998年 於太魯閣國家公園服務中心,裝設第一台試聽機
    4. 2005年 成立數位事業研發處
    5. 2009年 MuziMax 文化音像數位資料庫獲金鼎獎肯定
    6. 2015年~迄今 製作親子音樂劇
    7. 2016~2017年 承辦台灣世界音樂節
尋找獲利模式的同時,也沒忘記應有的品牌核心價値,每年撥出10至20%的預算製作台灣本地音樂。
針對利基市場的銷售模式奏效,讓楊錦聰信心大增,積極尋找下一個尚未開發卻極富潛力的音樂類型。有次他去中國考察,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旭東問他,是否能製作結合易經五行的「東方養生音樂」?楊錦聰覺得民眾所得日益提高,養生一定有商機,便開發一系列的東方養生音樂,不僅在中國發行,台灣銷售也出奇的好。1993年他參加坎城「MIDEM國際唱片展」,風潮的東方養生及花草音樂吸引德國專售另類療法書商的注意,隔年就接到300萬元的訂單,此後,養生音樂不但幫楊錦聰還清負債,亦成為風潮的主線商品。
1993年發行的《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收錄許多原住民傳統歌謠。(風潮音樂提供)
特別的是,楊錦聰一路尋找公司獲利模式的同時,也沒忘記風潮應有的品牌核心價值。他每年都會從總預算中,撥出10至20%製作台灣本地音樂,甚至在音樂製作人帶領下,親自到南投布農族村落,於1992年推出採集當地耆老演唱的傳統歌謠專輯《布農族之歌》。爾後推出的《泰雅族之歌》《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美濃人美濃歌》等在地音樂,以及《鼓之島》《吹過島嶼的風》等世界音樂,陸續為風潮拿下52座金曲獎,6次入圍葛萊美獎。
此外,楊錦聰也發現,會去逛傳統唱片行的顧客,大多選購流行音樂專輯,於是他訓練業務員,開發非傳統通路,包括:太閣魯國家公園、桃園國際機場、國家音樂廳、台南林百貨等,並設試聽專櫃,開啟台灣試聽服務的先河,最多曾創下全台800個銷售據點、破2億元的年營收。
楊錦聰的經營心法為何?「就是『本』跟『用』。」他進一步解釋:「製作感動人的好音樂就是核心『本』質,雖然不如流行音樂有龐大製作預算,但我們的專輯往往從醞釀、編曲到錄音完成至少得花1年,有的甚至5年才完成。」
2017年發行的世界音樂《聽見呼倫貝爾》,結合6座葛萊美獎得主Daniel Ho、台灣金獎製作人吳金黛與「天草之間遊牧樂團」(圖中團體),製作期長達2年。(風潮音樂提供)
例如,風潮去年8月出版的《聽見呼倫貝爾》專輯,就集合6座葛萊美獎得主、烏克麗麗演奏家Daniel Ho,與內蒙古「天草之間遊牧樂團」、台灣音樂製作人吳金黛的跨國合作,製作費近500萬元、歷時兩年才完成。這類專輯雖然耗時耗資,銷售卻能細水長流,像1999年發行的自然音樂《森林狂想曲》,由台灣製作人吳金黛在台灣山區錄音採集後再編曲、製作,費時5年完成,至今已累積25萬張的銷量。
「有了本,就要會『用』,要想盡各種可能善加運用,成為銷售策略。」2000年數位時代來臨時,楊錦聰嘗試研發APP,賠了不少錢,卻累積經驗。2008年建立擁有1萬首曲目的「MuziMax 文化音像數位資料庫」,囊括民族、東方、健康、宗教、心靈等不同音樂類型,並收費授權給台灣多所大學及國中小學圖書館使用。
「MuziMax 文化音像數位資料庫」目前擁有1萬首曲目可供搜尋。(翻攝自風潮音樂)
利基策略成功,不僅堅守本土市場,更將台製親子音樂劇、數位應用及音樂曲目拓展至中國。
不僅如此,風潮還將音樂授權予中國的華為、OPPO、魅族等手機商,內建分類音樂庫,與多個「微信公眾號」合作有聲書,甚至結合智能音箱、音樂時鐘不同載具,讓數位營收持續上揚,目前占整體收入的35~40%。
風潮開啟台灣試聽機服務,並在各大觀光景點設立銷售站,2015年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啟用的音悅候機室,也與風潮合作。(翻攝自桃園國際機場臉書)
風潮利基策略成功,不僅堅守台灣本土市場,更成功將台製親子音樂劇、數位應用及音樂曲目拓展至中國。面對資本雄厚,文創蓬勃發展的中國音樂產業,楊錦聰建議想打進的台灣業者,應致力做出紮實、無可取代的內容,「不要想去對岸建立自己的通路。身為音樂內容的提供者,唯有貼緊當下生活習慣,做出感動人的好內容,然後結合中國廣大的會員通路,才有機會產生價值。」
除了音樂製作,風潮亦承辦「2017世界音樂@台灣」音樂祭,南非原民樂團Dizu Plaatjies & Ibuyambo Ensemble出席開幕記者會。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