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6.25 06:32 臺北時間

【靠吹牛起家的媒體帝國(中】為了迎接金主 幾天內搬新家換裝潢

2016年5月,Vice兩位共同創辦人艾爾維(Suroosh Alvi)(右)與蕭恩史密斯(Shane Smith)(左)出席威比獎頒獎典禮。(東方IC!)
2016年5月,Vice兩位共同創辦人艾爾維(Suroosh Alvi)(右)與蕭恩史密斯(Shane Smith)(左)出席威比獎頒獎典禮。(東方IC!)
事實上,Vice集團過去似乎永遠擠滿了投資人捧著鈔票等著上門。在投資人眼中,Vice善於或用網路、瞭解千禧年輕世代的語言,公司潛力十足,似乎隨時等著公開上市或是有某個媒體巨頭高價購併,到時必然可以脫手賣出更好的價錢。
《Vice》的雜誌充滿唐突趣味,誇稱是最能吸引千禧世代的新媒體。(網路截圖/Vice)
Vice在數位媒體經營的創新也有獨到之處。2006年Vice成立了廣告部門,取名叫Virtue。成了媒體透過創意人才為企業打造「品牌內容」的先驅。一年之後,Vice透過Viacom兩百萬美元的投資與vbs.tv合作,成了播出線上視頻的第一家數位媒體公司。
現代版的Vice的真正誕生日,或許是在2010年的春天。當時他們雖是外表光鮮的新媒體,但是財務狀況仍稱不上規模。這時真正的大戶英特爾(Intel)找上了門,他們希望Vice幫他們拉近奔騰(Pentium)處理器與年輕人的距離,並承諾提供一年20億美元的行銷預算。
史密斯接待英特爾人員的方式具體而微說明了Vice的營運邏輯。一名前Vice員工說:「蕭恩整個想法是:『我們不能讓他們以為我們是一堆窮小子。』」
為了準備迎接貴賓,史密斯找了Vice紐約辦公室同層樓對面的建築公司談判,問他們付多少錢可以讓他們馬上搬家。接著幾天的時間,全公司動員把這個新空間改頭換面,在裡頭裝潢了一個全玻璃隔間的會議室,甚至加裝了一套風格新潮的日式洗手間。
英特爾的代表們來開會的當天上午,Vice員工被要求提早進辦公室,同時找一些拿著筆電的朋友在新的辦公室裡走動。並交代他們「放輕鬆,做自己。但是要做少40%的自己(be yourselves, but 40 percent less yourselves)」。意思是說要他們看起來像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嬉皮,但又不要太過頭免得嚇壞了英特爾的行銷主管。
英特爾付了Vice2500萬美元製作「創造者計劃」(The Creator Project),這個內容關於藝術和科技的多媒體系列被視為開創品牌內容的先鋒,同時也是品牌行銷最成功的代表作。Vice讓企業主明白他們的廣告不一定只能擺在新聞內容的旁邊,還可以擺在裡面!
英特爾的主管對於這次與Vice的合作相當滿意。不過,英特爾前行銷長康拉德(Deborah Conrad)也認為,這個內容的成功也得利於時機的因素,她說:「我們就像搭上了火箭,不過這艘火箭不是Vice,而是網路和它的病毒式擴散。」她說網路讓Vice同樣受益:「我們的風頭甚至全被Vice搶去。記者們不想跟我們談英特爾、或是『創造者計劃』、甚至不想談Vice,他們想要和蕭恩做訪問。」
Vice與Intel合作的「創造者計劃」為媒體製作品牌內容開創了先河。
隨著Vice知名度水漲船高,它開始宣傳自己連結年輕人的能力。在2010年,Vice跟CNN簽訂了數位內容派送的合約。史密斯並且宣告Vice終有一天會將傳統媒體取而代之,成為「下一個MTV、ESPN、和CNN的合體」。
不過在短短時間內,把幾十名員工擴展成數百人甚至上千名員工的大企業並不是容易的事。一名曾參與歐巴馬選戰,後來加入Vice的製片人歐布萊特漢娜(Kate Albright-Hanna)就看出了它內部嚴重的組織問題。 她後來離開Vice之後也曾建議一些金主,投資Vice多加小心。
事後,她曾問她的大金主朋友們為什麼沒聽從她的勸告。他們回答她說:「你說的一點都沒錯。不過,Vice是很棒的故事,我們準備再轉述給下一個(投資人)聽。」
參考資料:New York Magazine , New York Times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