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9 11:13 臺北時間

區塊鏈狂熱成了當代鬱金香 一份白皮書翻譯費高達6700美元

有人說,區塊鏈是當代的鬱金香狂熱,有人說,它就是未來。
有人說,區塊鏈是當代的鬱金香狂熱,有人說,它就是未來。
有案子進來,郭開文先確認客戶想要翻譯成哪種語言,是中文、英文、日文、韓文、還是西班牙文,接著開始分配任務,除了自己還有居住在南京、上海、台北、大阪、首爾的小夥伴可以一起做,他估算著10天以內就能結案。
5個城市、12個人,因為一件事開啟了他們遠端的合作關係:加密貨幣。
有人說,區塊鏈是當代的鬱金香狂熱,有人說,它就是未來。回到本質上,區塊鏈是區塊鏈,加密貨幣是加密貨幣,一項技術能引起巨大爭議,原因在於不少人假其名行事,導致亂象叢生,「只要加上區塊鏈3個字,募資就可能多100萬美元,那你要不要?」一位加密貨幣社區的人這麼說。以區塊鏈名號來灌水的專案多到數不清,欺詐ICO事件、割韭菜、空氣幣,加上比特幣價格大漲、大跌、反彈、跳水,證券市場百年發展走過的路,加密貨幣在近一年已經全部跑過「幣圈一天,人間一年」。
然而,區塊鏈爆紅下所產生的機會,並不全然是炒幣投機財,也不完全是技術開發者獨享,隨著加密貨幣行業逐漸成形,環繞在該行業的服務業務也已興起,從外包白皮書翻譯,教你怎麼ICO的顧問諮詢公司,到幫你設立境外公司、找工程師、律師、搞傳媒行銷、到經營當地社區人脈的一條龍統包公司滿街都是。人常說,投資前要參閱招股說明書,想買新上市股票,要會看公開招股書,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想買幣,基本也得看下白皮書。而一家公司要對外介紹自己在搞什麼專案、技術路徑是什麼、自家Token幣怎麼發、怎麼用、時間進程怎麼規劃等,就會通過出具白皮書來說明。
從幾個比較知名的資料統計網站來看,CoinDesk指出2017年全球ICO數量為343件,今年截至目前已經來到334件,逼近去年的總量。另外根據 CoinSchedule的統計,2016年ICO項目數量才43件,2017年成長到210件,特別是去年12月更是達到高峰,而2018年累計前6個月更已有517件。另外,根據ICODATA.IO的資料顯示,,其統計2016年ICO件數為29件,到了2017年則是大幅躍增至872件,而2018年1~6月合計件數為885件,更是一舉超越去年全年總和。
儘管各家機構調查的件數有落差,但都可以看到一個明確的走向,從去年底開始ICO項目呈現爆發性快速增長,特別是在去年12月發起的項目多,帶動募集資金暴增,這與去年底比特幣、以太幣的價格暴漲有很強的連動關係,吸引了眾多的公司發行ICO,也吸引投資人進場購買加密貨幣,但近期ICO專案的成長力道已稍有減弱的跡象,主要也是受到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影響。
隨著ICO項目不斷問世,就代表出現在這世界上的白皮書越來越多,中英文不僅是使用人口最多的前兩大語言,更是商業及募資最重要的兩大市場,故對初創公司來說,提供中英文版白皮書可說是最基本,部分區塊鏈公司除了瞄準英語系國家及中國市場,也會進軍加密貨幣盛行的日本及韓國,想要打入當地市場,最好能提供當地語言的白皮書,所以翻譯白皮書的需求大幅顯現,在圈子裡有不少人做起這門生意,從個體戶、小團隊、到顧問公司都有。

翻譯白皮書訂單接不完

郭開文就是一個以翻譯白皮書為職的人,社區的人習慣叫他Kevin。本科念光電的他,畢業之後的工作是在智財權事務所擔任專利工程師,曾協助公司到蘇州跟上海開分所。幾年前他也曾自己創業,開發一個家譜(family tree)、家人聯繫互動的APP—Memento。最初會接觸區塊鏈是因為其烏托邦式的情懷讓他備感興趣,開始研究幣圈。現在的他,幾乎天天到家裡附近的咖啡店報到,在電腦上敲字寫東西,幫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區塊鏈新創公司翻譯白皮書或網站內容,團隊含他共12個人,各自住在不同城市國家,有4個人專做中翻英,4 個負責中翻日,翻譯韓文和西班牙文的各有2個與1個人。除了中文翻外文,他們也曾經幫挪威、泰國的區塊鏈公司把白皮書翻譯成中文。
除了翻譯外,他的工作內容還包括積極參加區塊鏈社區的線下活動,像是分享會、路演、論壇等,有時一天跑幾場四處跟人交流,「得很瞭解市場、技術的脈動。當場參與跟人交流會得到很多真實的資訊,跟在網路上看文章是不一樣的」, 對郭開文而言,去這些場子的另一的目的就是認識人、建人脈,也讓圈子的人認識他。「一種語言不超過10天可以翻完,但現在案子多到接不完,以現有的人力,1個月平均可以翻譯14篇白皮書(含同一篇不同語言),所以很多工作只能推掉」,郭開文接受DT君採訪時如此表示。
應該不少人都會這麼想:白皮書自己翻或找翻譯社不就好了,特別是大家在學校念了這麼多年的英文,說不好但總會寫吧。但就像中文人人都會寫,不代表都能寫出好文章。白皮書是一個讓外界認識一家初創公司的管道,怎麼把項目的技術及理念寫得簡單明瞭、又吸引人,就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做到。另外,區塊鏈是一個新技術門派,涉及加密學、密碼學、電腦學,難度其實很高,目前多數翻譯社並沒有熟悉鏈圈或幣圈的譯者。
郭開文就指出:技術白皮書好翻,但翻商業白皮書的難度其實很高,因為結合了三個重點:技術、行銷、法律。先前在專利事務所工作的經歷,讓他建立了科技法律上的專業,「白皮書其實就是一家公司的承諾,做區塊鏈、發Token(代幣),很多時候你得懂法律的進退,翻譯的時候就得注意」,另一方面,說白一點,白皮書就像是一種行銷,包裝得好,就可能讓公司募到更多的錢。而DT君也詢問了一些區塊鏈公司,國內一家區塊鏈初創公司營運長說,翻譯白皮書的價格依篇幅不等,一般行情大概是1,000~2,000美元。不過郭開文說:「我們的價碼高出很多,一份價格換算美元大約等值 6,700 美元」,而且他的策略很清晰,只翻譯區塊鏈內容,而且只向客戶收取以太幣,而非法幣,主要是因為區塊鏈公司募資時,多是以加密貨幣如以太幣為主,「他們手上的以太幣應該比法幣多」這樣一來客戶方便,二來是跨國交易會簡單、快速很多。
也因為作出了口碑,現在郭開文團隊的訂單是應接不暇,而且還有傳統產業的公司主動找上門,希望他們能幫忙寫白皮書,設計ICO的步驟。這公司是一家健身器材的製造商,開發IoT的相關產品,「就有很多人跟他們建議說要做代幣,但他們不懂也沒有相關的人才,所以就找上了我們」郭開文說。

區塊鏈邁向分工化,催生了新行業需求:最後一裡路的橋接者

其實,這家健身器材公司的故事聽起來很熟悉,因為確實不少傳統行業都想投入區塊鏈,但他們缺乏技術人員,也不懂什麼雜湊演算法、工作量運算,只是區塊鏈的大浪打來,所有人都希望能乘浪而上。所以,很多公司為了跟風募資,而努力跟區塊鏈扯上關係,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雞尾酒製造商長島冰茶公司(The Long Island Iced Tea Corporation)去年底股價一度暴漲近200%,原因是這公司不但宣佈要把公司業務重心轉移到區塊鏈上去,還打算要申請把公司改名為「長區塊鏈公司」(Long Blockchain Corp)。
這種「區塊鏈化」現象的浮濫,聽起來好笑,但另一方面卻帶起了一個行業需求:最後一裡路的橋接者。又或者,大家可以想想以前古時候,教育還不是那麼普及,許多人可能不識字,但當需要寫書信的時候,在街市上就會有專門代寫書信的人,按書信長短或類別收費,又或者是在衙門代筆寫公文書的人。這類似于「師爺」的角色,在幾百年後的現在,又再度出現在21世紀的現在,而且是已經開始企業化經營,成為一個隱然成型的產業鏈環節。有別于郭開文跟他的成員屬於一種小工作室或個體戶,已經有非常多的區塊鏈或ICO顧問公司活躍于市場上。
舉例來說,想搞區塊鏈的公司不懂區塊鏈、沒有工程師沒關係,可以找顧問公司來實現,他們會幫客戶想ICO專案、撰寫/翻譯白皮書、獵人頭建團隊、找區塊鏈公司搭平臺、發幣、在社區做行銷傳播、辦路演、活動,可以提供分段服務,也能一條龍做完,幫客戶鋪好所有的路,直通區塊鏈。另外也有區塊鏈公司向DT君表示,因為他們準備到韓國市場發展,所以就找了韓國當地的顧問公司來執行落地事宜「否則很難打入當地的社區」,這種在地化需求讓「最後一裡路橋接者」正在快速興起,但是這些顧問公司素質良莠不齊,則是另一個得多留心的議題。

不只ICO可以找人代辦,就連開交易所也行?

而這種沒技術,有想法,只要花錢就能搞定,其實也出現在其他面向,比如開交易所。位置在生態鏈最上層的交易所,掌握各種小幣能否到市場交易流通的大權,交易所業者賺飽賺滿的故事時有所聞。在經濟利益動機的驅使下,很多人也想自己開交易所,「有太多人想了!區塊鏈的從業人員、 傳統金融、FinTech公司,太多了!」一家國內的區塊鏈IT方案業者睜大眼睛的說。但要建立一間交易所得有一個龐大的技術團隊,從搭建平臺、流量及網路安全維護等,以往沒有技術背景及資金的話是連想都不用想,「平臺開發大約20萬美元,IDC基礎設備大約30~40萬美元」該業者告訴DT君。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區塊鏈方案服務商,把模組上到雲平臺,再通過API接入方式,就可以快速開一間交易所,大幅降低技術門檻,像是神州數位旗下的MasterDAX就專做交易所方案。不過,就算人人可開交易所,能否成功,重點還是得回到運營及流量導入。

區塊鏈地下經濟利益龐大 帶動一波新業態遍地開花?

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專業分工是第一個讓產業鏈環節逐一成型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所有產業發展初期,特別是在所謂的「野蠻生長」時期,總會出現一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專業分工」環節,但這些看似發展的風風火火的新業態,其實都很難長久,因為,他們的出現是時機,而不是時勢,就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精神來看,這些新業態基本上是違反了最原始的區塊鏈技術發展精神,例如公開、開放、透明,就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藏在產業鏈環節縫裡、躲在法律規範灰色地帶的作法,不但不可能長久,更隨時可能翻船滅頂。2017年,中國有關部門全面叫停了ICO。事發後僅15天,有關部門全面關停了全國比特幣與人民幣間的兌換業務。2018年,中國最大的兩個加密貨幣交易所火幣網、CoinEX的微信公眾號被封停。
2018年2月26日的證券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標題為《ICO遭禁後熱度不減平台搬海外國內割「韭菜」》的文章,在此一報導中提到:「中文ICO很容易,你首先需要一份白皮書,然後聯繫私募,最後花錢上交易所,就可以了。」、「你去看那些成功發行代幣的白皮書,做的都很糙,有的是翻譯的國外白皮書拼湊而來,有的甚至是花錢買的。」、「3,600元一份,我們寫過很多文案 (白皮書),已經通過私募輪的也有,高品質的就是這個價。」而在經過幾個月的時間之後,現在隨便問一個所謂的「幣圈人士」,他們都會說「現在是開交易所的好時候,比ICO還賺錢」。事實上,近半年來,除了2月6號的高發期外,比特幣的日均交易量平均維持在5千萬到6千萬個比特幣左右,而且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而近來更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有部份的小型交易所在海外分發中文APP,也能夠完成加密貨幣的交易。加密貨幣交易型式逐漸朝散點式、非呼叫中心式轉移,這是非常恐怖的,因為比起大型交易所的集中性交易而言,這種分佈隨機的小型交易所更加難管制。而除了交易所之外,所謂的諮詢公司,也是在這一波加密貨幣狂潮中的另一種新型業態的出現,但與正規的諮詢公司相比,有相當比例的諮詢公司團隊,因為中國監管部門叫停嚴打ICO、而選擇出走海外另覓活路的幣圈人士,在風聲過後,開始用諮詢公司的身份重新活躍在圈子裡。
另外,除了因為這類型諮詢公司的出現,讓ICO變得容易外,某些公司甚至還開發出能夠更便宜發行ICO的工具套件,這使得在加密貨幣市場,發行成本可以低到無法想像的地步。根據DT君親身操作,通過某些號稱「一鍵發幣」的軟體,只需要6秒鐘就以完成一種加密貨幣的發行,成本大約為幾千元。而加密貨幣市場最近半年還有另一種新的「業態」出現,就是以媒體為名,利用平台、管道的分發優勢,放出特定的訊息到市場上,借此影響市場拉抬特定加密貨幣價格。
加密貨幣被這些媒體當成了是一種投資工具,正如股票、期貨、或其他類型的金融商品。但是,加密貨幣比其他金融產品市場的規章制度更不完善,對於投資人而言,因為對於資訊的饑渴,反而讓他們曝露在更大的資訊扭曲風險中。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系由美國傳播學家P.J.Tichenor提出,該理論指由於公眾在社會地位上存在著差異,所以在資訊獲取的速度上也存在著差異。大眾媒體傳播的資訊越多,就越會加深這種差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在接受資訊時達到了「隨時隨地」的便捷,表面上看,知溝理論不復存在。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加密貨幣市場,其要求的投資者專業知識、幣種與幣種之間的關聯、宏觀政策層面的解讀以及各個加密貨幣自身基本面的差異,會使得知溝進一步加深。而這也是市場上會出現部份存心不良的「媒體」,得以借此操弄市場的原因。

區塊鏈的產業化,現在才正要開始。

「這個圈子越來越分工化」,身為區塊鏈供應鏈的一份子,郭開文說出他的觀察。確實,從最初一群開源技術的愛好者,到現在翻譯白皮書外包、發幣外包、區塊鏈技術方案公司、區塊鏈顧問公司等,讓這項技術逐漸能走出「技術圈子」。事實上,包括近來在幣圈裡面出現的地下經濟模式,其實也是產業鏈成型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而一個行業或產業要成型,絕對不可能只有幾家公司就能實現,就像製造業有大型製造廠、周邊的衛星廠、零部件廠、機械設備商,分工細緻、各司其職,才能完成品牌客戶的訂單生產。而區塊鏈儘管可以說是一夕爆紅,但在爆紅之後要觀察的,就是區塊鏈的產業鏈生態將會如何逐步成型,有哪些環節會整合,擴張,或是被淘汰,而現在,其實只是開始。
本文係由DeepTech深科技授權刊登。原文連結:当代郁金香狂热中的“师爷”,每份“捉刀翻译”价格6700美元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