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9.12.24 06:03 臺北時間

【當機器取代人(下)】機械化動作淪為「打地鼠」 人類反成機器人附庸

多國廠商正投入研發貨運自駕系統。(東方IC)
多國廠商正投入研發貨運自駕系統。(東方IC)
為了加快包裝速度,許多亞馬遜自動化倉庫的包裝工人,會在機器人到達工作站前,預先查看螢幕上的指示,大聲喊出需要取貨的架位編號,例如:2A,7E等,以便在機器人抵達時迅速取出商品,減少反覆查看的時間。
但在史坦頓島的這座機器人配送中心裡,包裝工甚至連查看螢幕都不必,內建的自動化程式讓機器人上方的層架在抵達工作站時,會自動亮起須要取貨的架位燈號,工人只需看燈取貨即可。
換句話說,人類勞工連辯識正確架位的功能都已失去,僅剩下取貨、裝箱…不斷反覆的機械動作。
紐約時報的記者將這樣的工作型態,比喻為「打地鼠」。
工作內容僅存「打地鼠」的反射動作,對包裝工來說,意味著人類原本優於機器的獨特優勢(如協調、綜合判斷等)已不復存在,而必須要和機器人站在同樣立足點上,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也就是比速度。
「我們努力減少任何多餘的動作,」芝加哥附近一座亞馬遜倉庫的資深包裝工LeVar Kellogg說:「如果你某個動作必須多花一秒鐘,感覺差別不大;但如果你每天要重複這個動作一千次,就差很多了。」
這也是短期內,研究人員不擔心機器取代人類,卻憂慮自動化讓工作品質惡化的最大因素。為了配合機器人的運作,人類包裝工不斷鞭策自己用更快速度完成單調、機械化動作,從某個角度看來,就像把人變成了機器人。
「貨架來了一個,又一個、又一個,」今年初跳出來對外指控亞馬遜工作條件不佳而遭解雇的前員工Justin Rashad Long對媒體表示:「就這樣一直重複,做到你下班為止。」
從過去的「人類控制機具」,到自動化倉庫裡的「人類配合機器」,類似的職場風向變化,讓部分專家和輿論看到了警訊。華盛頓郵報今年稍早曾報導,沃爾瑪超市正在試行賣場貨架監控系統,可以提早偵測蔬果是否過熟,催促賣場人員進行更換。
另外,紐約時報也觀察到了貨運業者爭相進行科技和網路升級,逐漸壓縮了貨車司機的工作自主性:以往不管是行車路線或維修頻率,都仰賴司機的個人經驗和判斷;但在演算法介入之後,這些人類決策已經逐漸脫離司機的掌控,而交由「系統」決定。
隨著自動化普及,機器人對產業和勞動市場的衝擊,無疑將會是個日益迫切的議題。但學者認為,如何因應此一趨勢讓社會得其益、避其害,終究還是取決於當局政策,和人類自己。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伊利諾大學都市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Beth Gutelius強調。
資料來源:Vox, New York Times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