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01.25 10:30 臺北時間

避免情緒勒索 和家人斷絕關係有什麼好處?

《BBC》報導指出,家庭成員關係疏遠,全球不乏出現相關案例。(Pexels提供)
《BBC》報導指出,家庭成員關係疏遠,全球不乏出現相關案例。(Pexels提供)
人們對於「家庭成員情感疏離」話題熱度呈增長趨勢,根據Google搜尋排行顯示,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尤為如此。英國《BBC》日前針對家庭關係研究進行報導,發現英國超過1/5的家庭有此現象,而美國大學生與家庭疏離的現象,幾乎和離婚一樣普遍。
《BBC》報導指出,家庭成員關係疏遠,全球不乏出現相關案例。統計發現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是很大一個原因,代表人民無須家庭經濟支援,對於是否要維繫家庭關係有多樣化的選擇。然而教育程度、種族也有影響,例如在德國,子女的教育程度越高,和父母產生衝突的可能性也更高;少數族裔習慣於家庭成員住在一起,對於利益互換的依賴度也高。
根據吉利根(Megan Gilligan)團隊研究表示,家庭關係疏遠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大事件,通常當事人不太記得是從什麼時間點開始。想要尋求和解的家人應該意識到,衝突不可能是孤立的事件,多回憶過去的事情或許能有所幫助,並從不再負面評價他人開始。
研究也發現,家中長輩與小孩疏離,多是因為價值觀衝突造成,比起違反社會規範等,家長更不能原諒的是,孩子顛覆了自身的價值觀。而英國成年子女普遍認為,情緒勒索是導致家庭疏離的主因,認為家長長期控制子女,出現羞辱、批評等行為,並且無法就此問題進行有效的溝通。
吉利根團隊指出,根據臨床研究,疏離家庭能最有效地解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如果這段關係中常有衝突,或是令人痛苦…減少聯繫和來往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過專家也表示,面對家庭成員疏遠,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悵然若失感,徹底與家人斷絕聯繫,在社交上可能招來外界異樣眼光,這種恥辱感會伴隨終生,也是沒經歷過的人所無法理解的。
由於大多數人會將家庭成員疏遠歸咎於個人主義、離婚文化、心理疾病以及子女的不成熟。專家則提醒,與家人斷絕關係並不是非「修復」不可,但是與家人斷絕關係而產生的恥辱感才是一定要修復的。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