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4.05.22 20:14 臺北時間

寶林案邦克列酸6月起列入稽查! 醫坦言「血漿置換術」降毒素效果有限

導致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邦克列酸,6月起將列入稽查。(本刊資料照)
導致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邦克列酸,6月起將列入稽查。(本刊資料照)
台灣近來發生多起食安事件,其中又以信義A13寶林茶室的食物中毒4死案最為嚴重,衛生單位日前在相關跡證中驗出「邦克列酸(舊稱米酵菌酸)」,由於是在台首次驗出又十分罕見引發關注。今(22日)食藥署也宣布,6月起將把邦克列酸列入稽查項目。此外,關於救治中毒患者使用之「血漿置換術」,醫師則坦言效果可能有限。
3月爆發的寶林茶室案食物中毒案至今累計35例,造成4人死亡,目前仍有2名重症患者在加護病房治療。
根據《中央社》《聯合新聞網》報導,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今出席食物中毒研討會,透露導致寶林事件的「邦克列酸」將從6月起列入稽查項目,品項包括米麵濕製品、粉條、澱粉類等,從前端的原料製造廠到餐飲業產品都會檢驗。不過賣場試吃、包裝產品下游零售通路等因風險較低,暫不稽查。
林金富也指出,由於夏季將至,因此專案稽查將於6到8月展開,預估會抽查全台100件品項,這次是首次將邦克列酸納入檢驗,未來也會以抽查結果與專家做進一步討論。
此外,之前針對邦克列酸中毒患者,曾提出以「血漿置換術」治療,今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何揚則說明,進行這類體外治療必須先釐清7項問題,包括:中毒症狀是否嚴重、有無解毒劑可用、有無方法減少吸收或加速排除、身體清除能力、毒素分部體積,以及毒物與蛋白結合的能力和分子量。
邦克列酸中毒患者可能會出現急性肝腎衰竭、低血糖等症狀,何揚表示,過去文獻看來邦克列酸中毒後,人類自體清除速度慢、血液透析效果有限,且邦克列酸在體內分布廣,大多在組織和脂肪間,值得啟動體外治療。這次北醫和三總收治的病人,在進行洗腎、洗肝後也發現傳統的血液透析、血液過濾術都無法有效洗出邦克列酸,這與過去文獻相符。
至於分析已過世患者的檢驗結果則發現,即便進行血漿置換後患者體內的邦克列酸濃度有下降,但後續又會回彈,研判是毒素在體內分布較廣,導致組織持續釋出更多邦克列酸,或因血液循環影響造成。
因此何揚總結,對抗邦克列酸僅有血漿置換治療可以移除部分毒素,惟臨床意義上幫助仍有限。
更新時間|2024.05.22 20:1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