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

  1. 時事

    教育部辭典也稱「土豆=馬鈴薯」 教長:學術用途不適宜教學

    康軒國中生物課本稱馬鈴薯為「土豆」遭質疑使用中國慣用語,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直指「我們的審查不可能通過這個」,卻被外界揪出教育部國語辭典也稱馬鈴薯為土豆。對此,潘文忠今(19日)做出回應。

  2. 生活

    「土豆=馬鈴薯」是文化侵略? 台大教授糾正1字眼卻被無視

    康軒出版社的中學生物課本因將「土豆」與馬鈴薯畫上等號,加上教育部《 國語辭典》也將「土豆」解釋為馬鈴薯,遭網友質疑是中國用語滲透引發討論。對此,台大法律系特聘教授李茂生今(18日)舉已經成為台灣人常見用語的「貓膩」為例,建議若真想與對岸切斷關係,應從日常用語下手。

  3. 生活

    教部《國語詞典》也稱土豆=馬鈴薯 他好奇發問釣出網友回:在台中指子彈

    中國大陸的「土豆」用語,因出現在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引發爭議,不過有網友發現教育部國語辭典也稱「土豆」可稱為馬鈴薯,直呼「所以土豆到底是什麼有卦嗎?」

  4. 生活

    「土豆=馬鈴薯」康軒挨轟道歉 搜尋教育部《國語辭典》尷尬了

    中國對台灣文化統戰,是資訊時代下的重點方向,怎料,近日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被發現以「土豆」稱呼馬鈴薯,該中國用詞引發爭議。對此,康軒今(17日)發出道歉聲明,指後續會將預計修訂內容,依教科圖書審定辦法規定的行政程序送請審查。

  5. 時事

    康軒教科書稱「土豆=馬鈴薯」挨批 教長也驚:審查不可能過

    兩岸習慣用語差很大,台灣人通常叫馬鈴薯、洋芋的在中國被慣稱為「土豆」,但台灣人熟悉的「土豆」(thôo-tāu)則指的是花生。近日有網友發現,康軒出版社的國中生物課本中,在談及生物學名時竟直接寫道「馬鈴薯、花生都常被稱為土豆」,遭質疑使用中國用語當教材。教育部長潘文忠今(17日)被問及此事時也難以置信,強調教育部審查一定會是台灣常用的慣用詞,這樣的內容審查不可能通過。

  6. 時事

    這次換莫內!名畫《乾草堆》遭殃 環保人士再抗議「潑馬鈴薯泥」

    又有名畫遭殃!數天前才有環保人士在英國美術館朝梵谷名畫《向日葵》潑灑番茄汁,有環保人士昨(23日)在德國一座博物館內,朝莫內著名畫作《乾草堆》潑灑馬鈴薯泥,該畫作市值約1.1億美元(約新台幣35億元)。

  7. 美食旅遊

    【彰化喝咖啡5】農田綠意中新登場的人氣咖啡館「透明空氣」 生活中單純必要的存在

    今年2月正式在彰化員林開幕的「透明空氣」,非常迅速成為網友間的話題,當然也是彰化超難訂位的咖啡館之一。我先在網路上訂位,循著地址,再度行駛於彰化鄉村的田間小路上,在果園裡停好車,一棟外觀潔白的日式平房出現眼前。

  8. 時事

    老公提「蒂芬妮袋子」送禮 打開後讓嬌妻二度震驚

    有些人會突然送禮給另一半,就為了能給對方一個驚喜或犒賞,不過有時候也可能成為驚嚇。一位日本職業麻將正妹選手,某一天看到先生帶著高級珠寶品牌「Tiffany&Co.」的袋子回到家中,先是驚喜了一下,隨後打開確認時卻「震驚了」。

  9. 美食旅遊

    【防疫清冰箱4】馬鈴薯不發芽的關鍵 就是讓它遠離壞朋友

    根莖類蔬菜也是疫情期間相當受歡迎的囤糧,但其實它們對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線都很敏感,番薯、胡蘿蔔、洋蔥如果發芽還可以吃,頂多影響營養價值和口感,但馬鈴薯可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