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7.04.07 09:50 臺北時間

【傅月庵書評】現實以外的另一個世界──《1975裂痕》

【傅月庵書評】現實以外的另一個世界──《1975裂痕》
《1975裂痕》不是一部好讀的小說,這我可以確定。但,依楊照向來面對文學創作「一步也不肯讓」的嚴肅態度,他可能從來就沒想要寫一本好讀的小說讓人按讚,進而搶佔排行榜。他所關心的,毋寧是他這小說能否揭露人間條件(human condition),讓讀者得以思索人的本質,或說「百年荒蕪」的根性吧!

本書作者楊照談《百年荒蕪》小說計畫

本書作者楊照談《1975裂痕》創作理念

本書作者楊照談閱讀經典和長篇小說

「那個下午,我決定開始一個長期的小說寫作計畫。為二十世紀的台灣,寫一百篇小說,每一個年分一篇……」
《1975裂痕》,印刻出版
楊照思索做這件事時,上帝照例也發笑了吧。真要搞這麼大嗎?傳說許久之後,繼《1981光陰賊》《遲緩的陽光》,他把超過20萬字的《1975裂痕》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不免訝異:「他是玩真的!」、「若篇篇這樣寫,100篇怕要寫死他了?」
「大河小說」是日本說法,源自法文roman-fleuve,指的是以一人或一家一族為中心的長篇小說,通常以多部方式呈現,也就是人物、情節隱然具有連續性,卻可獨立成篇,分別閱讀。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堪為代表。
楊照不是要寫大河小說,背後卻有著濃烈的「大河小說精神」在驅策著。他要寫一座島嶼的一百年,人物、情節篇篇獨立,時間與空間則確然有其連續性。這樣的小說形式很獨特,勉強想到的是宮本輝的『川的三部作』(他堅持不稱「三部曲」),每篇都是獨立的個體,連續的是河流——三條不同的河流。如此說來,楊照所要寫的竟是「台灣的百部作」了!?這是何等恢宏的創作企圖,台灣小說創作得未曾有,也不容易想像。
從楊照的專業出身來看,或許比較容易明白,這一形式,約略等於摶揉中國傳統史學「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而成。連續的時間,獨立的事件,而這,或即是他所說「用歷史研究與虛構想像的交雜,挖開表面的荒蕪,策探底層的複雜」、「荒蕪只能用複雜來接近。最複雜的文類才能碰觸到荒蕪。而小說最大的本事,小說存在的根柢理由,就是複雜,就是拒絕簡化。」——不只是小說,他要做的是「引史學入文學」,挖掘出「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底下波濤洶湧的複雜,這樣的企圖心還不夠強烈嗎?相對於耽溺守成的創作者,光憑這一點連根拔起的「求變之心」,就該給楊照掌聲了。
只是,形式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論小說,畢竟「內容為王」,不一定要好讀,卻必得引人思索某些本質問題。而這,或許也就是為何有那麼多「不好讀」的小說,最終卻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
《1975裂痕》不是一部好讀的小說,這我可以確定。但,依楊照向來面對文學創作「一步也不肯讓」的嚴肅態度,他可能從來就沒想要寫一本好讀的小說讓人按讚,進而搶佔排行榜。他所關心的,毋寧是他這小說能否揭露人間條件(human condition),讓讀者得以思索人的本質,或說「百年荒蕪」的根性吧!
真正的張力來自平淡無奇的日常
1975年,去古不遠,蔣介石牢牢掌握的最後一季,整座島嶼井井有條,事事都有個SOP,生活有「國民生活須知」,學生有「學生手冊」,青年有「青年守則」,工廠有「工廠保防要點」……,做什麼都得有個依據、步驟、流程,人人背後有一根無形的線,大圈圈裡有中圈圈,中圈圈裡有小圈圈,小圈圈裡有更小的圈圈……最大的一條準則叫《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最惡的則是《臺灣省戒嚴令》,平平淡淡,安居樂業表面之下,是蔣介石的「那些人」不停拉放索線,翻雲覆雨。蔣介石過世,線頭鬆懈,鐵屋破裂,人間藏匿的這個那個「現實以外的另一個世界」紛紛脫殼而出。
帶給人悲慘的不一定都是異常事件,反而大多是日常生活的芝麻小事或眼睛看不見的心理變化。換言之,真正的張力來自平淡無奇的日常,楊照選擇從一名外省女孩嫁入一個典型的台灣家庭起手,自有其道理,也確實營造種種懸念,凝聚出跌宕的張力,讓人領略那個時代「日常的不尋常」,開卷有趣,津津如湧,直想讀下去。然而,楊照畢竟忘不了「恢宏企圖」,擺脫不了「大河小說精神」動機,而想藉由「揭露」來顯現那個時代的本質:那些人、那些框框、空間、裂縫,於是事件一樁又一樁,應接不暇,加上魔幻寫實的過場,遂使整本書呈現某種「紊亂」(chaos),這種紊亂,是否即是楊照所想呈現的「裂痕」?誰也不知道。若果是,我們確實看到了。
或者這樣說吧,這部小說長鏡頭相對不足。特寫近逼,讓人感受到種種荒謬;少了長鏡頭的凝視,荒蕪遂難得見,而拉遠了的荒蕪,自有其莊嚴,荒謬的最後卻僅是憤怒而已。若從文史兩途來看,個人很主觀的偏見,這小說出人意外地少了「歷史研究」,而多了「虛構想像」,底層的複雜遂被卡住而無從出土。
1975乃是夾在1974與1976之間。像楊照這樣一位日後台灣文學史說什麼也閃躲不過去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家,無論有意或無意寫出這樣一本實驗性濃厚的小說,通讀一過之後,我們毋寧更想知道:接下來呢?接下來怎麼寫?——大聯盟球隊每個球季要比賽162場,每名投手得登板33次,而這,也不過是這位賽揚獎級投手第三回主投而已。看球、看一名投手,不僅檢視其投球內容,更要看心理轉折、臨場應變,除了楊照這樣敢於挑戰「台灣百部作」的作家,還有誰能讓我們獲得類似的雙重樂趣呢?
「多年後,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槍斃行刑隊,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有人看到了冰塊,有人開了一槍!
百年荒蕪系列目前已出版《1981光陰賊》、《遲緩的陽光》,印刻出版

本文作者─傅月庵

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