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8.07.27 10:30 臺北時間

【傅月庵書評】二流實踐者比一流理論家了不起──《圈外編輯》

【傅月庵書評】二流實踐者比一流理論家了不起──《圈外編輯》
都築的怪,不是故意搞怪的怪,而是連根拔起、全盤顛覆的怪。他大學沒畢業便因緣進入雜誌社當跑腿小弟,由於表現不差,畢業後,社方願意升他為正職,他卻一口拒絕,只願自由接案,到現場第一線,採訪那些讓他強烈好奇,自成一格的人或事。

傅月庵書評〈二流實踐者比一流理論家了不起──《圈外編輯》〉(聲音:張幼玫)

《圈外編輯》,都築響一著,黃鴻硯譯,臉譜出版
每個行業都是一個江湖。江湖有規矩,江湖有交易,江湖有門派,江湖有傳承。更重要的,江湖有功夫,功夫有高下,於是便有了「祕笈」。傳說擁有祕笈照著練,功力大進,功夫更威,小卒仔也會變英雄,揚名立萬非難事。
江湖承平時代裡,規矩形成秩序,秩序造就體制。年功序列,循序漸進,總有往上爬的機會。就算上不去,安心過活也不成問題。忽然有一天,風雲起,山河動,湖海大亂,驚濤拍岸,浪高如樓,求生存成了大問題,祕笈遂成了人人都想要的奇貨,彷彿練就一招半式便可多續命一時半刻。
說了半天,想講的是,這幾年來,書店裡教人如何出版、編輯乃至編劇技巧的書籍忽然大量湧現的可能緣由。都築響一的《圈外編輯》,乍看不過「又出了一本」。翻讀之後,驀然發現,一如都築所強調「日常風格」四字,此時此刻,祕笈恐成不了事,心法或許才更重要。
他一直站在主流圈外,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其實都築也寫不了諸如「這本書要賣100萬本」、「如何打造暢銷書」、「編輯道」、「編輯力」這樣的祕笈。原因無它,他所參與編輯的書或雜誌,儘管名頭響亮,多半不算紅火,無一稱得上熱門暢銷;另者,他像一匹孤獨的狼,誤打誤撞,獨來獨往,始終自己選題,自寫自拍自編,很少Teamwork。到了今天,甚至自己發行自己賣了。
換句話說,編輯生涯裡,他一直站在主流圈外,做自己想做的事(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那些「搞不太懂但令人在意得不得了的事物」),沒有師承,不屬於任何門派,自然也沒什麼祕笈(工作訣竅)可言。儘管許多人邀約,他卻對出版這本書沒多大興趣,因為「編輯沒有『術』可言」。最後之所以會出版,全因「責任編輯令人詫異的執著打敗了我」、看到「現在編輯的低劣程度就痛苦得不得了」而已。
「這傢伙是個怪咖!」讀完這本書,任何人當毫不猶豫這樣說。
《日常東京TOKYO STYLE》,都築響一著,陳怡君譯,大田出版
都築的怪,不是故意搞怪的怪,而是連根拔起、全盤顛覆的怪。他大學沒畢業便因緣進入雜誌社當跑腿小弟,由於表現不差,畢業後,社方願意升他為正職,他卻一口拒絕,只願自由接案,到現場第一線,採訪那些讓他強烈好奇,自成一格的人或事。至於這些人或事所以讓他有「想要做一本書的強烈念頭」,也不是純憑直覺,而是經過一番內心思索辯證的。譬如提案一再被拒絕,他卻不管一切,自掏腰包買器材,從頭開始學攝影,花了三年時間自拍、自寫、自編成書的《日常東京TOKYO STYLE》,便是起源於他的獨到見解:
「STYLE」若翻成日文,就是「風格」。帶有該風格的事物眾多,風格才能成立。如果數量很少,構成的就不是風格,而是「例外」了。
由此他聯想到自己協助外國記者,報導日本時髦豪宅,絕非「JAPANESE STYLE」,而是「日本的例外」。於是而有《日常東京TOKYO STYLE》(中文版,大田出版)的誕生:100來間被視為落後象徵,幾張榻榻米大小的東京「兔子窩」,裝幀設計開本紙張價格卻一如豪華攝影集。出版社不敢出,書店當笑話,純屬「倒行逆施」的這本書卻轟動一時,透過口碑,成了長銷書,也形成都築響一編輯理念核心精神:
有一種生活極為普通,在媒體眼中也許毫無可取之處,但它就是完好的存在著,不會讓任何人蒙羞。……。讓我們得以在媒體或高級知識份子硬塞過來的價值觀外側,過著合乎本性的……或者說只有我們自己瞭解的、合乎本性的生活。
圖左:《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KYOICHI TSUZUKI);圖右:《東京右半邊》(©KYOICHI TSUZUKI)
這種特殊的觀點──別人都搶追「人咬狗」,我卻選擇報導「狗咬人」,想讓讀者理解更真實的世界──讓都築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怪咖」,耐人尋味的「怪書」一本又一本誕生:《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STREET DESIGN FILE(泰國八卦雜誌插畫、墨西哥摔角面具、印度電影海報、香港紙紮靈屋、日本暴走族機車、暴走卡車、愛情賓館、情趣用品等等)、《夜露死苦現代詩》、《妄想藝術劇場:從頭體操》,以及專門介紹日本充氣娃娃產業的《東京右半邊》……。初心卻始終不變,就是想戳戳社會體制所建構出來的龐大主流價值:
看不出個所以然,專家卻說棒透了。如此一來,你就會以為自己沒有涵養所以才看不懂,一句「我不懂」到嘴邊了還是說不出口。
如此特立獨行的人,關於「編輯」這件事,都築看法與眾不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 出版這個媒體已經走上末路了嗎?我不認為。走上末路的是出版業界。
  • 催生無聊雜誌的正是「編輯會議」。
  • 不要看讀者臉色,全面做自己真心覺得有趣的主題。
  • 不要設定讀者群,絕對不要做市場調查。
  • 「當編輯不可或缺的技術」本來就很少,幾乎沒有。書這種東西,自由地去製作就行了。
  • 同行不是夥伴,既然做一樣的工作,就算是對手。因此同行的朋友結交越少越好。
  • 編輯這種工作的薪水若換算成時薪,只能用悲慘兩個自來形容。做的事如果不有趣的話,到底還能獲得什麼?
這些話是對是錯?見仁見智。但至少讓編輯行業有了多元的聲音,多元就是混雜,據說「雜樹林」最不容易被滅絕的。不是嗎?
因為在圈外,看圈內相對清楚也全面
然而,這本書最精彩的部份,恐怕還不在這些「異見」,而屬都築回答「你認為出版的未來會如何?」、「為何開始經營網路自媒體?」的那1/4篇幅。
都築響一(畫:東陽片岡)
數位時代裡最讓出版江湖膽顫心驚的,絕非「風雲變色」,而是「日暮途窮」。面對來勢洶洶、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最可怕的不是「變」,而是「不確定」。換言之,今日的巨變,乃前所未有的經驗:海嘯浪高多少?速度多快?力道多強?範圍多大?完全測不準,遑論提出對策(人人都知道讀者不見了,但到哪裡去了呢?誰知道!?)於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便成了唯一的對策。一大堆「專家學者」,則趁機提出各種空想對策,預言如何如何,這樣這樣就行了。
「二流實踐者比一流理論家了不起。」都築曾這樣說過。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名在世界裡遊戲的實踐者,因為在圈外,看圈內相對清楚也全面。為了求生存加上天生的好奇心,他從來不排斥數位產品,甚至比圈內更早也更加真心擁抱。也因此,同樣都是在「摸石頭」,他的經驗硬是比別人少了幾分虛幻,多了一種牢靠:
你正站在一個關鍵非凡的轉捩點上。對大多數出版社而言,做紙本書然後將它電子書化就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了,但下一個階段一定會來臨,而且會來得很快。書籍像音樂那樣雲端化的時代是必然的未來。即使你不一本一本買書,也可以利用網路圖書館之類的服務,支付月費讀到飽。……。市面上90%的書只要看電子書就夠了。極少數的書你會想當成蒐藏品,實體書只要做這類的流傳後世即可。這樣遠比現在環保,而且就某個角度來看也比較健康。
這是2015年都築響一對「待在第一線的2、30歲的編輯或出版業相關人士」的呼籲。3年過去,一切更清楚。若你也關心出版、編輯和書的未來,當可知道這本書多麼值得一讀;若你不在意,同樣也可找一本讀讀,瞭解原來這世界也有人、也可以過得這樣精彩有趣!
本文作者─傅月庵
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