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3.23 13:24 臺北時間

【全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數據首例 呂蒔媛、林昱伶巨量田調動心弦

製作人林昱伶找新銳導演林君陽(中)執導,並密切掌握現場狀況,隨時給予導演協助。左為演員賈靜雯,右為陳妤。(公視提供)
製作人林昱伶找新銳導演林君陽(中)執導,並密切掌握現場狀況,隨時給予導演協助。左為演員賈靜雯,右為陳妤。(公視提供)
國際OTT影音平台擅用「大數據」分析收視習慣,除用於行銷推播、開發潛在觀眾,近來更嘗試導入前期影視製作。但如何從龐大資訊中,擷取有效資料成為編劇創作素材,仍值得研究。
公視企劃部、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與金鐘編劇呂蒔媛,在2016年展開全台首例、為期5個月的「大數據劇本案」實驗合作,企圖以數據分析輔助劇本創作,效果卻有限,呂蒔媛另費時1年多獨自田調,並攜手林昱伶才完成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但此次的合作經驗寶貴,值得業界參考。
賈靜雯、吳慷仁、溫昇豪等主演的公視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簡稱《與惡》),製作費由文化部「推動超高畫質內容升級前瞻計畫」第1期特別預算支應,以新台幣4,300萬元製作10集劇集,試映當天深獲業界好評。該劇內容深入、情節細膩真實,編劇呂蒔媛從前期開發、資料採集、田調到劇本完成耗時近2年,亦是全台第1例以「大數據」進行實驗的劇本合作案。
林昱伶(右)取得《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權利後,仍與編劇呂蒔媛(左)持續討論劇本直到殺青。
此「大數據劇本案」由行政院科技部提供預算,公視與編劇呂蒔媛、資策會三方合作,選定「無差別殺人事件」題材進行資料蒐集,過程中不斷討論、修正,試圖將大數據分析結果導入編劇創作。
資策會近年做了不少大數據研究,如在醫療職人劇《麻醉風暴》播畢後分析觀眾對該劇的喜好,提供製作方參酌製作續集《麻醉風暴2》。但這些都屬事後分析,公視欲嘗試在劇本開發階段就將數據導入,於是有了本案。
此次的數據調查分析規模更大,工作小組費時5個月,在FB、PTT兩社群平台搜尋近1年的關鍵字、約1萬8,000筆資料,進行事件、議題、人物分類。因資料量龐雜,反讓呂蒔媛不知從何下手:「數據分析雖然有值得參考之處,但我從中卻看不見對人的描述,無法想像被害人家屬或加害人家屬的樣貌。我希望劇中每個角色都有可憐、可愛、可恨的一面,劇本少了這些就不夠紮實。」
劇組打造《我們與惡的距離》新聞台主景,設備及細節都極符合真實情況。(公視提供)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本實驗耗時

  • 2016/8月~12月:大數據劇本開發
  • 2016/12月~2017/7月:編劇田調、劇本第一版完成
  • 2017/11月~12月:標案期間
  • 2017/12月~2018/4月:劇本拍攝版完成
  • 2018/4月~7月:開拍、殺青
數據分析雖然有值得參考之處,從中卻看不見對人的描述,無法想像被害人家屬或加害人家屬的樣貌。
2016年底,呂蒔媛結束「大數據劇本案」後,又獨自進行田調,陸續訪問律師、法官、精神科醫師、記者、思覺失調症家屬及病友等相關人士約40人,單是旁聽死刑庭,了解審判過程就花上半年。2017年7月終於完成第1版劇本,公視11月進行招標,吸引11個團隊參與,最後由林昱伶領軍的「大慕影藝」得標,她身兼公司總經理及該劇製作人,找來電影《愛的麵包魂》《愛情算不算》導演林君陽執導。
林昱伶2013年成立大慕影藝,投資電影《紅衣小女孩》系列、戲劇《麻醉風暴2》、短片《愛在世界末日》等5部影視作品。2017年嘗試自製,呂蒔媛的《與惡》題材引發她興趣,進一步閱讀2集劇本與10集大綱後決定競標,「這是大慕首部自製戲,選材很重要,有了好劇本,再組個好team,把作品做到極致,市場上一定有人買單。」
吳慷仁飾演為殺人犯辯護的法扶律師,事前曾為演好角色赴法庭旁聽。(公視提供)
林昱伶事前做足功課,在競標報告會議上,用療癒調性詮釋嚴肅劇本打動評審,並組成堅強卡司為她加分。確認得標後,編、導、製、演經過討論調整劇本台詞,若發現不足之處,林昱伶再陪同呂蒔媛到療養院田調增修劇本,直到2018年4月開拍,費時1年多的補充田調、編劇工作才算結束。
《與惡》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題,透過事件不同立場及角色關係,探究人權、法律、精神病識、媒體亂象等社會議題,呈現加害人與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狀態,敘事有因果,13名主演角色也環環相扣。
林哲熹(前左)飾演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田調編劇過程最讓呂蒔媛勞心費力。(公視提供)
大數據對編劇過程是否有幫助?呂蒔媛直言:「寫劇本時很想把大數據忘掉,免得受影響。」如今回頭看,她認為仍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大數據分析意見領袖的發言能影響受眾,領袖之間也有衝突,這些都成為劇中角色對立的觀點。此外,媒體下標如何影響觀眾,也放進劇本加重媒體效應。」
目前大數據應用在影視作品上,僅限於後期的行銷,捧紅平台和作品;但在劇本開發創作環節,至今並無其他成功案例。
目前大數據應用在影視作品上,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Netflix劇集《紙牌屋》,但僅限於後期的行銷:透過收視戶分析,對同時喜歡 BBC 舊版《紙牌屋》、導演大衛芬奇、演員凱文史貝西的觀眾進行推播,捧紅平台和作品。但在劇本開發創作環節,卻與大數據無關,至今也無其他成功案例。台灣首例利用大數據導入編劇成效如何?林昱伶認為:「關鍵還是劇本能否打動人心,以及製作團隊的完美配合。」
《我們與惡的距離》試映獲得業界好評,關鍵在劇本打動人心,以及78天拍攝期間,製作團隊不斷調整的結果。(公視提供)
呂蒔媛透露,創作《與惡》劇本最勞心費力的,在於如何真實傳達角色的心境,同時避免患者及家屬的二度傷害。「例如思覺失調症患者多半26歲前發病,人生就此卡住。一般人很難想像,只會覺得是發瘋,但到底是哪種瘋?能不能同情?戲劇若沒表現出來,觀眾將難以理解。」
為凸顯真實感,開拍前,林昱伶特地安排演員們依演出角色到法庭、新聞台等職場觀摩,並花費3週搭建新聞台主景,不只完備辦公室、新聞副控室、攝影機、SNG車等設施,還設有生活組、國際組、娛樂組等人員編制,參與定裝的演員多達百人,就連新聞畫面都幾可亂真。
78天的拍攝期間,編、導、製三方不時討論,呂蒔媛與林昱伶也建立起難得的工作默契與合作模式。林昱伶坦言:「有時要看緣分,編劇後續不一定有時間調整劇本,也可能導演堅持自己的創意想法,能夠三方鼎力融合實在不容易。」呂蒔媛也半開玩笑:「我有要求看粗剪帶、參與勘景2次,怕劇組經費不足,自願客串演出3次,真的是管很多的編劇。」

金獎編劇 呂蒔媛

  • 1964年出生於台北
  • 學歷: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
  • 經歷:
  • 2018年 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編劇,入圍55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 2015年 戲劇《出境事務所》編劇,獲47屆金鐘獎戲劇類編劇獎
  • 2010年 戲劇《牽紙鷂的手》編劇,獲45屆金鐘獎戲劇類編劇獎
  • 2006年 戲劇《聖稜的星光》製作人
呂蒔媛(右)與林昱伶(左)首次合作,建立獨特的工作默契與模式。

金牌製作 林昱伶

  • 1969年出生於台北
  • 經歷:
  • 2019年 製作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 2017年 投資戲劇《麻醉風暴2》
  • 2016年 投資短片《愛在世界末日》,入圍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
  • 2015年 投資電影《紅衣小女孩》系列
  • 2013年 成立大慕影藝,擔任總經理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