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D動畫助《英雄的英雄》除惡 新科技活化諸葛四郎經典IP

文|陳立妍    攝影|陳仁萱    影音|王威智 張匡皓 林雅菁
3D動畫電影《英雄的英雄》改編自台灣本土漫畫《諸葛四郎》,透過新技術賦予沉寂多年的IP新生命力。(童年漫畫提供)

漫畫家葉宏甲代表作《諸葛四郎》是三、四、五年級生共同的英雄夢,2017年紙風車劇團改編成兒童舞台劇,賦予沉寂多年的IP新生命力,也讓葉宏甲之子葉佳龍萌生拍攝3D動畫《英雄的英雄》念頭,並當起製片。

影片總製作費上看新台幣5,000萬元,採動畫導演、戲劇導演「雙導演」模式,由劉育樹、林于竣分別負責動畫製作與劇本,並透過動態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讓角色動作活靈活現。

「這是一個科技人,因一齣兒童舞台劇改變人生下半場的故事。」原任科技業高層的葉佳龍,3年前開始走訪全台蒐集老漫畫,再以數位修復父親葉宏甲的漫畫《諸葛四郎》,希望能將作品完整保存;湊巧此時紙風車劇團找上門,想將《諸葛四郎》改編為兒童舞台劇。

3年前紙風車劇團將《諸葛四郎》改編為舞台劇,促成電影版誕生。(紙風車劇團提供)

《諸葛四郎》自1958年於《漫畫大王》週刊連載,後因60年代政府頒布、實行漫畫審查制度,嚴重扼殺漫畫家的創作空間。葉宏甲苦撐數年後,於1969年封筆,結束諸葛四郎長達12年懲奸除惡的江湖生涯。

雖然《諸葛四郎》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在商業改編上獲得成功,但葉佳龍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一度對《諸葛四郎》搬上舞台有些遲疑。幸好,葉佳龍與紙風車劇團執行長李永豐、時任副團長林于竣討論後,因舞台劇和漫畫的目標受眾同為兒童,雙方相談甚歡,最後葉佳龍只象徵性收了新台幣1元的授權費,傾全力促成舞台劇誕生。

漫畫《諸葛四郎》曾風靡台灣大街小巷,卻因漫畫審查制度扼殺創作自由,迫使作者葉宏甲封筆。(童年漫畫提供)

《諸葛四郎》舞台劇自2017年首演,不僅感動老書迷,亦深獲小朋友喜愛;隔年與客委會合作推出客語版,以國、客語雙聲帶交錯演出,至今演出33場,吸引4萬人次欣賞。「剎那我萌生一個心願,希望將這個IP,重新以3D動畫介紹給新世代。」葉佳龍說。

具創投背景的葉佳龍為推廣父親葉宏甲的漫畫,先後成立童年漫畫股份有限公司、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去年退下原工作崗位,投入動畫《英雄的英雄》製作。為讓動畫兼具日本動畫的「細膩」與美國動畫的「表演元素」,葉佳龍邀兩度入圍金鐘獎最佳動畫節目獎的導演劉育樹,以及紙風車劇團前編導暨副團長林于竣,分別擔任動畫、戲劇導演,採雙導演模式推進電影製作。

《英雄的英雄》運用動態捕捉技術,讓角色的動作更加活靈活現。(春二蟲創作工作室提供)

舞台劇《諸葛四郎》編導林于竣是六年級生,亦是《英雄的英雄》戲劇導演,然而改編舞台劇前從未看過原作,他笑說:「因為沒有看過原作,反而沒有包袱。」

《諸葛四郎》漫畫共16部,篇幅達1萬6,000多頁,改編難度高。林于竣表示:「其中《大戰魔鬼黨》《大鬥雙假面》這兩部情節非常精彩,但我看的時候有個疑問,諸葛四郎跟真平怎麼認識的?」於是他將《大戰魔鬼黨》《大鬥雙假面》的內容結合,以「前傳」的概念發想出劇本。而動畫版劇情也以舞台劇版為基礎,凸顯角色的性格,加強特效、闖關關卡與機關等設計。

葉佳龍(中)攜手劉育樹(左)、林于竣(右),將父親的代表作搬上銀幕。

 

動畫取名為《英雄的英雄》,因為英雄不只是表面的勇敢,電影還賦予其捨身取義的精神。

除擷取漫畫經典元素,如:內賊、機關和武打等,更保留《諸葛四郎》的核心價值。林于竣強調,葉宏甲的創作有其獨特時代性,無論舞台劇或電影版都只是改變說故事的方式、透過技術及形式的轉換,以符合現代的節奏,但作品的情感和精神不變。「為什麼動畫取名為《英雄的英雄》?因為英雄不只是表面的勇敢,電影中,我們賦予諸葛四郎一個精神:不只英勇神武還能捨身取義。」

《英雄的英雄》劇本以《諸葛四郎》舞台劇劇本為基礎改編,加強特效、闖關關卡與機關等設計。(童年漫畫提供)

1981年,張艾嘉悠悠唱出〈童年〉歌詞中的「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但《大戰魔鬼黨》漫畫中,諸葛四郎與魔鬼黨搶的不是寶劍,而是山寨機關地形圖。不過因舞台劇將《大戰魔鬼黨》《大鬥雙假面》合而為一,竟讓傳唱逾30年的「美麗的錯誤」成真。葉佳龍說:「紙風車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抓住漫畫的幾個重點重新組合。」

因舞台劇故事已獲票房驗證,葉佳龍希望動畫版能藉由台灣罕見的動態捕捉技術,讓表演的元素更自然。劉育樹指出,《英雄的英雄》不同過去動畫製作畫好分鏡後,便直接進入製作過程,而是先由演員排練、動態捕捉後再修改分鏡。這種工作模式也讓他面臨不同的挑戰,包括比例、人物與人物間的距離、動捕動作的連接,皆需不斷測試。

如何將60年前的漫畫轉變成現代人喜歡的造型,是《英雄的英雄》動畫團隊製作初期面臨的最大挑戰。(童年漫畫提供)

劉育樹舉例,「譬如擺好鏡頭匯入動作資料後,就不能再改變想法,但動作資料進來後,感受可能會不一樣,有時要看到最後一刻,才能決定鏡頭要多快、多遠?我們現在也在訓練自己,前置時就預先想像最後一秒的畫面。」

《英雄的英雄》亦運用數位特效虛擬場景技術(Matte Painting),讓場景更逼真,並大量萃取漫畫中的人物表情,平均每個角色有多達50種表情。

《英雄的英雄》角色服裝的布料紋理擬真寫實,但依舊保有卡通式的舒服質感。(童年漫畫提供)

劉育樹認為,電影製作前期,最費力的是如何將漫畫轉換為現代人喜歡的造型,片中出現的樓房、道具、布料紋理,設計也需精準到位。

林于竣掌控故事情節、戲劇節奏,劉育樹主導動畫製作,2人摒棄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是合作至今的關鍵。劉育樹強調:「雖然我們有時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比如我在意的是鏡頭張力或連景邏輯性;他在意的是情緒和節奏。但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樣的,只是著力點不同。」林于竣則認為,動畫與舞台劇雖各有一套SOP,但共同合作後再創一套新的SOP,是這次雙導演模式的另一種成果。

動畫團隊花費3個月打造諸葛四郎的3D建模雕刻細節,還原角色表情。(童年漫畫提供)

《英雄的英雄》預計今年完成製作、2021年播映,並規劃6集動畫影集,包含行銷宣傳費用,總製作費上看新台幣5,000萬元。動畫開發製作雖獲文化部人文出版司補助1,500萬元,但資金仍有缺口,葉佳龍除自掏腰包填補部分資金,去年7月亦啟動群眾募資,46天內號召800多人共襄盛舉,募得近628萬元,今年中預計發起第二波集資計畫。

為求表演元素自然,《英雄的英雄》動畫製作前先由演員排練,經動態捕捉後再修改分鏡。(童年漫畫提供)

 

3人期許《英雄的英雄》能成為台灣動畫界的里程碑,將前置、後製及運用動捕技術的過程標準化,繼而建立產業鏈。

3人期許《英雄的英雄》的跨界整合,能成為台灣動畫界的里程碑,將前置、後製及運用動捕技術的過程標準化,繼而建立產業鏈。葉佳龍說:「我希望它是我這一生的代表作,若干年後大家想起我,會說我是葉宏甲的兒子,用新的技術製作動畫,將父親的IP重新介紹給新世代。」

《諸葛四郎》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女星上官靈鳳在電影《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中反串飾演諸葛四郎。(翻攝自騰訊)

更新時間|2020.03.20 08:31

鏡週刊訂閱制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 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