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1.03.07 05:58 臺北時間

【戰爭逼近的記憶4】開戰時人民該做什麼? 吳怡農的「國土防衛」連結軍民

一旦兩岸戰爭爆發,外島的據點將依靠基層官兵獨力防守。圖為《國際橋牌社》劇照。(《國際橋牌社》劇組提供)
一旦兩岸戰爭爆發,外島的據點將依靠基層官兵獨力防守。圖為《國際橋牌社》劇照。(《國際橋牌社》劇組提供)

自主參與國防 聚焦救難

去年8月的一個週末下午,台北林森公園附近突然傳出巨大爆炸聲。一棟大樓瞬間停電,遠處有警報聲響起,許多人接到傷患求助的電話,跑下大樓一看:人行道、公園裡,到處都是傷患,有人血流滿地,有人已經失去意識。一小組人帶著擔架快步跑到手腳沾染鮮血的傷者身邊,剛拿出止血帶準備止血,沒想到他哇地吐出一口鮮血…。
上頭這一幕,不是發生了地震或意外災害,而是一場名為「後盾計畫」的訓練營, 主辦者是曾經代表民進黨參與立委選舉的吳怡農,和他的團隊「壯闊台灣」。
吳怡農是民進黨少數在一開始接觸政治時,就選定在軍事、國防議題發聲的政治人物。立委落選後,吳怡農和壯闊台灣設計、推動後盾計畫,夏令營包括半天的國防議題講座、半天的救護課程,特別是大量出血的急救訓練。以公民救難的組訓切入國防議題,是台灣「民間軍事學」裡特別的路數。
吳怡農的國防議題講座今年持續舉辦,擔綱的包括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與曾在美國特種部隊「綠扁帽」服役的余靖。美國在台協會身為協辦單位,由台北辦事處副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擔任特別來賓,格外引人注目。
吳怡農說,不管是後盾計畫,或其他演講場合、校園活動,「國防」幾乎是 QA時段的唯一主題。但說實話,年輕學生或社會人士,對現行國軍或國防事務的印象並不好。「社會上很多人都看到(國防政策)要改變,沒有人說一定要等政府才能開始。所以我們不等政府,自己開始。」
在吳怡農的「後盾計畫」夏令營裡,學員都要接受外傷急救的實務訓練。(吳怡農辦公室提供)
為什麼是救傷訓練?「從急救開始,你不會說急救是挑釁或好戰吧。」吳怡農解釋,這種技能沒有門檻,而且不光在戰場,爆炸、車禍等緊急情況也都能派上用場。許多狀況下,嚴重失血是最致命、但最容易避免的傷害。「我們的目的是:救人、救己,要成為有安全意識的公民,拉近我們和國防這個大題目的距離。」吳怡農說。
後盾計畫以組訓公民為主,讓觀察家聯想到吳怡農和李喜明日前提出建立「國土防衛部隊」,以改革後備軍人制度的主張。吳怡農說,民眾對後盾計畫的參與熱情,讓他相信,社會不是少數菁英以為的這麼冷漠。以往,改革後備和兵役制度,最大的阻力就是政治人物深信這種事「既擾民又沒(選)票」。這裡頭有種對社會大眾的不信任,認為台灣國情就是「愛錢」「怕死」,和以色列、新加坡或芬蘭等正常國家不一樣。但無論從民調或民眾實際的參與來看,都不是如此。
問吳怡農,他以一己團隊之力推動後盾計畫,如果資源充足或國家接受了這個觀念,下一步是什麼?他認為,要談「接下來的計畫」,其實繫於一個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談清楚的問題:如果兩岸戰爭不幸真的發生,這個戰場究竟長什麼樣子?
吳怡農是民進黨少數在一開始接觸政治時,就選定在軍事、國防議題發聲的政治人物。
吳怡農舉例,若中共採取癱瘓戰、速戰速決,它可能是一些手段的組合:斬首加上攻擊關鍵節點,癱瘓通訊、讓指揮鍊失能,這表示屆時沒有central command(指揮中心)、精準火力打擊一直發生、戰略物資不斷被集中攻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持續抵抗,台灣必須具備一些能力:分散的部隊和彈藥、即時動員的後備戰士、去中心的通訊方案等。吳怡農認為,「後備」不應該是正規部隊戰損後的補充,而應該有自己的任務。編入後備力量的民眾需要知道國土防衛的目標,有能力解決問題、發揮創意。市民和國軍之間的連結,應藉著這樣的訓練重新建立,「這樣的 Whole-of-Nation(全民) 的防禦原則,其實也不應該是國防部自己的事。」

重建共有記憶 傳承史實

「過去政治系有位老師,超愛講國家建構(states building),也就是你國家建立的記憶當中有哪些東西。但坦白說,我們沒有。即使是1995、96這樣的(危機記憶)都沒有。」
王立認為,幾乎每個國家建立的過程中,都有一些衝突,例如內戰、大革命、對外的戰爭,這種全國性人民的共同感受,必須是上一輩的親身經歷。「上世紀談戰爭,主角都是將軍、統帥。」但如果去看美國講二次大戰,裡頭有大量基層士兵的記憶,這是自由主義下人文思潮的表現,體現在個人記憶上,美國因此能很快地從大戰中建立國民記憶。
當年參與前運飛彈作業的海軍士官熊麒勝,如今已是影劇圈最重要的軍事道具顧問和經營者,也提供演員訓練、甚至「專業臨時演員」。台灣軍事的歷史不只是他的生計,還是他的認同依歸。他認為,過往因種種原因,主流政治論述不太談的九○年代戰爭威脅,如今應被重新發掘,隨著兩岸衝突升高、政治環境改變而逐漸蛻變。
「95、96年剛好就是全台灣不分藍綠、同仇敵慨要和對岸拚一下的年代。它究竟是一件什麼事,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了,所以是不是應該要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不能永遠只有『古寧頭』『八二三砲戰』,那個太久遠了,人民沒有感覺了。」熊麒勝說。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