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02.26 05:5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野番茄》深掘二二八歷史 匯聚禁錮年代生命記憶

陳仁悲(左一)接受廖克發(右一)訪問,分享當年雄中生活與二二八發生後組自衛隊的經過。(蜂鳥影像提供)
陳仁悲(左一)接受廖克發(右一)訪問,分享當年雄中生活與二二八發生後組自衛隊的經過。(蜂鳥影像提供)
曾以電影《菠蘿蜜》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廖克發推出新作《野番茄》,片中以高雄為中心,尋訪台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時的雄中自衛隊成員,以及二二八受難者遺族等,關照禁錮年代下遭逢劫難的生命經歷。
儘管經費有限,廖克發以精簡編制耗時2年完成,結合實拍、訪談、動畫、資料影像與劇情重現,匯聚記憶、堆疊歷史,影片也入選釜山影展超廣角紀錄片競賽。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廖克發從來台念書、拍片、工作到結婚生子,定居台灣超過15年。以往他的電影或紀錄片多關注馬來西亞的歷史、種族議題,《野番茄》則是他應高雄市電影館「影像高雄」系列邀約,第一部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紀錄片。
廖克發表示:「高雄市電影館起初問我是否想拍關於二二八事件『雄中自衛隊』的紀錄片,但我之前對台灣歷史不熟悉,雖有台灣身分證卻不是台灣土生土長,所以反問雄影為何找我?他們說,因為希望有不同觀點。」廖克發研究後發現可從自己的觀點切入,加上那時他初為人父,「拍這部片有個很大的動機,是因為我要在台灣落地生根,所以更想拍一部給我孩子看的影片,讓他知道這片土地曾發生的事情。」
二二八事件雄中自衛隊隊長李榮河(前排左二)、副隊長陳仁悲(後排左三)均出自雄中棒球隊。(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陳仁悲提供)
雄影原本希望紀錄片以雄中自衛隊為題材,但廖克發認為,只談雄中自衛隊卻不談社會背景與歷史脈絡,會很不完整。雄影尊重廖克發的想法,於是紀錄片涵蓋面擴及日治時期的教育、日本南進政策、高雄的軍事布局、二二八事件、後續鎮壓與影響,規模越來越大。
開拍前,廖克發先閱讀蒐集大量書籍與資料,包括許雪姬等學者做的二二八相關人物口述歷史等,並訪問各單位組織,對於某些細節也努力求證。像是談判會議有誰出席,他自行畫出參加者座位圖;為確認某些高雄二二八事件火車站軍民衝突的描述,他會多方詢問,甚至查當年的火車時刻表,推測時間是否相符。廖克發指出:「雖然紀錄片的重點不在這,但我必須先相信這是事實,才能接下來拍攝。」
二二八受難者遺族王文宏前往中正紀念堂抗議,要求移除威權象徵的蔣介石銅像。(蜂鳥影像提供)
了解整個背景後,廖克發再就影片的歷史時序,設定台籍日本兵、雄中自衛隊員、二二八受難者遺族等不同族群尋找受訪者。廖克發強調:「我想拍的不只是大敘事,更希望留下非官方的敘事與個人記憶。對我來說,記憶的意義大過歷史。」因此片中受訪者不是大張旗鼓宣揚政治理念,更多的是分享生命經驗。
因為統治階層的犯錯,造成社會的恐怖氛圍,也同時考驗活在那個時代的人。
受訪者當中,透過台籍日本兵協會找到的梁世令,後來在山中務農避開外界眼光,一生最驕傲的是白手起家,蓋了三合院,兒孫環繞。談起南洋當兵,他對飲食印象最深,甚至不諱言吃過人肉;年過九旬的陳仁悲,則是當年雄中自衛隊副隊長,也是少數健在且記憶清楚的見證者,他年少時球隊、友誼等美好回憶,因二二八事件發生、自衛隊組成,戛然中斷。而二二八受難者遺族林黎彩懵懂的童年往事,更成為片名《野番茄》的由來。
導演廖克發(右起)與片中受訪者李宜宏、王文宏、林黎彩出席高雄電影節首映的映後活動。(高雄電影節提供)
林黎彩的父親林界曾為高雄苓雅區長,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遭殺害,當時她才兩歲。林黎彩記得幼年隨母親去林德官公墓祭拜父親,母親擺好祭品就哭起來,她卻注意到墓前一叢叢紅通通的野番茄,高興地一直採來吃,「味道很甜,可是酸味慢慢出來。」
小學三年級時,林黎彩的母親自殺身亡,她與大兩歲的姐姐林黎影到四叔與五叔家,寄人籬下,備嘗艱辛。時至今日,林黎彩不時接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姐姐回家,為她洗澡、剪頭髮。姐妹相依為命的情感,吸引廖克發前往記錄。他解釋:「我想拍的是人與人的關聯,以及直接的生命經驗。因為統治階層的犯錯,造成社會的恐怖氛圍,也同時考驗活在那個時代的人。」
由於高雄是日治時期軍事重地,並在二二八事件遭受嚴重軍事鎮壓,廖克發除了訪問人物之外,也將空間視為記憶的載體,實地踏查尋訪相關遺址,包括:鼓山洞、碉堡、防空洞、壽山要塞司令部、飛機堡等,藉今昔對比,交疊歷史與當下生活的時空,形成共同記憶。
拍攝時當省則省,仍加入動畫、模擬畫面重現與檔案影片,豐富內容。
高雄鼓山洞是日治時期軍事遺址,後來成為警備總部拘留審訊的場所,現開放為觀光據點,有導覽員介紹洞內結構。(蜂鳥影像提供)
高雄鼓山洞是日治時期軍事遺址,後來成為警備總部拘留審訊的場所,現開放為觀光據點,有導覽員介紹洞內結構。(蜂鳥影像提供)
《野番茄》雖是雄影委製案,但給廖克發的自由度很高。「本來館方只要求片長50分鐘,但我沒預設片長,有興趣的就拍,架構不斷擴大,最後變成120分鐘。」館方的攝製預算是100萬元,廖克發只能盡量控制費用,他身兼導演、攝影,製片卓紫嵐同時兼錄音,有時會找助理,基本班底就3個人。
林黎彩(右)姐妹情深,不時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姐姐林黎影(左)。(蜂鳥影像提供)
拍攝時當省則省,可是廖克發仍加入動畫、模擬畫面重現與檔案影片,豐富內容。「片中幾段動畫模擬自日本第一部動畫長片,當年這部動畫是為了宣導大東亞戰爭的正確性而誕生,拍給小朋友觀看。我們因版權問題不能使用,所以製作類似風格的動畫。」至於《南進台灣》等政宣片,則來自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檔案影片,「使用素材要付費,但比拍《不即不離》《還有一些樹》等紀錄片時購買英國、澳洲等歷史素材版權費,相對不高。這幾年學術界很多人努力整理台灣的二戰經驗,我才能網羅很多影像資料。」
廖克發以電影《菠蘿蜜》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左為共同導演兼演員陳雪甄。(牽猴子提供)
全片沒有旁白,但安排國寶級唸歌藝人楊秀卿說唱二二八事件。廖克發表示:「因為需要說出發生二二八的前提,又不想用權威口吻,所以採說唱形式表達。雖然事前有準備文稿,楊秀卿還是即興地唱一唱就加入自身的感情。我覺得這種有機的呈現是好的,而且說唱是民間記憶歷史的一種方式,在學術歷史存在前就有,我希望保留這種力量,要下一代記得,繼續傳講下去。」
導演廖克發(左)透過鏡頭呈現二二八受難者遺族林黎彩(右)的人生遭遇。

使命感導演 廖克發

  • 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實兆遠
  • 學歷:新加坡大學企管系畢業、台藝大電影系畢業
  • 代表作:
    1. 2021年 紀錄片《野番茄》入選釜山影展超廣角紀錄片競賽
    2. 2019年 電影《菠蘿蜜》入圍釜山影展新潮流競賽單元、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3. 2019年 紀錄片《還有一些樹》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4. 2016年 紀錄片《不即不離》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優等獎與華人紀錄片首獎

劫難者後代 林黎彩

1946年出生於高雄,二二八受難者林界之女,曾任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現任台北市二二八公義關懷協會理事長、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