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12:08 臺北時間

【桃園誌】隱水之中 與環境共存的土地公

位於新福圳1號池中的屢豐宮,廟宇沿革充滿故事性。
位於新福圳1號池中的屢豐宮,廟宇沿革充滿故事性。
土地公信仰文化流傳已久,直到當代的台灣社會,在傳統節日中,街頭巷尾的土地公廟仍然可以見到香火鼎盛的景象。在土地公廟密度相當高的桃園,有座佇立於大溪新福圳1號池中的土地公廟,以「湖心廟」的型態,靜穆地見證著當地歷史發展軌跡。
清代先民沿著大漢溪來到土牛線邊界外的大溪開墾,為開發土地,謀取山區樟腦、茶葉等物產,在歷史的進程中與當地泰雅族、平埔族等原住民產生不少紛爭,為祈求家戶出入平安與農田作物豐收,往往興建土地公廟作為寄託,土地公信仰遂在大溪地方發展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位於新福圳1號池中的屢豐宮,廟宇沿革充滿故事性。

崇敬天地 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漢人文化中,土地公信仰是對土地與自然的敬重,是守護土地與穀物豐收的「社稷之神」,也被稱為伯公或福德正神。在農民心目中,土地公與人們最為親近,不論是田頭田尾、庄頭庄尾,都可見祂守護家園,而有「千塘之鄉」美名的桃園,更因埤塘及水圳分布密集,「田頭水尾」土地公的景象尤為常見。
新福圳管理單位仍會定期登島祭拜、整理環境,體現對土地公信仰的重視。
桃園地形地貌多樣,位處台地處者水源較缺乏,居民重視水利興修,多在台地上修築埤塘水圳,並在水源分水口或是水路沿線,修建土地公廟,護佑水利充足穩定。土地公一方面作為移墾先民分水糾紛時主持公道的仲裁者,同時也是巡水人在夜闌人靜巡水時免於恐懼的庇佑者。長期研究水利文化的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教授傅寶玉,注意到桃園土地開發過程中水利資源與土地公信仰的關聯性,「土地公多半座落於水路沿線分布之處,以聚落來說,土地公對『內』是凝聚、認同的中心,對『外』則是聚落邊界的指標,從土地公廟的分布,可推斷聚落的大小規模。圍繞土地公信仰所形成的祭祀圈也構成不同社群劃分的基礎,衍生不同的社群文化網絡。」沿著水路修築的土地公廟往往構成帶狀的水利生活圈,從土地公廟的分布,多少能看出地方社會的歷史發展脈絡與社群關係。

水中土地公 護佑大溪頭寮

位於大溪新福圳1號池水中央的屢豐宮,是頭寮地區開庄時設立的土地公廟。落腳在頭寮的墾民,在附近開闢了看天田,仰賴天然雨水進行耕作,並在土地最高處設立了「陂崙土公」,祈求土地公護佑附近居民平安與穀物豐收。
屢豐宮由草嶺山火成岩搭砌而成,廟宇前方有著松鶴竹鹿吉祥諧音的雕刻。
1967年,當時的桃園農田水利會配合政府農地重劃,規劃擴建深約9公尺、面積約15公頃,蓄水量85萬餘立方公尺的新福圳,供灌溉大溪三層地區的農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大溪工作站三層上圳小組長高俊傑談到,「這是大溪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施工期間前後長達10年。因為大溪周圍環繞溪州山、草嶺山,灌溉水源較不足,於是集結牛角南埤、龍過脈埤等水源進行擴建,並挖三個隧道穿越群山、引湳仔溝河水興建水圳,供周邊的農田引水灌溉。」
為了興建新福圳,原本座落於此的「陂崙土公」,規劃移往他處重新安置。在地文史工作者黃建義分享,不料當施工機具靠近屢豐宮時多次故障,經施工單位擲筊詢問,得知土地公不願離開此地,遂原地保留土地公廟,形成廟宇被水圳包圍的奇特景觀。長年於此服務的高俊傑補充,在當時設備不先進的年代,新福圳的建設過程相當艱辛,而土地公所在的圓形平台,地基更因長期受風蝕及水流沖刷一度塌陷,在爭取修復後,保留原先由草嶺山火成岩打造的簡樸廟宇建築,並以鋼筋、水泥加固及墊高底部結構,才形成現在的樣貌。
新福圳完工後帶來的充沛水源,促使當地農業蓬勃發展,在地農民也相當感念土地公的庇佑,但由於屢豐宮廟址特殊,基於安全考量,並未開放民眾登上平台上香,僅當農曆初一、十五或重要節日,才由管理人員乘坐竹筏前往祭拜,而不能登島的信徒,則在岸邊就地參拜,表達出對土地公的敬重,祐民不絕的香煙裊裊上升,與風光明媚的水圳地景構成一幅特別的光景。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大溪工作站每隔一段時間會將池水放乾,進行大規模安全檢查,形成有別於平日的特殊景觀。(黃建義提供)

湖心神祇 與生態永續共榮

新福圳周遭環境宜人,也擁有十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偶見小水鴨划過水面,人跡罕至的平台也吸引了白鷺、夜鷺、蒼鷺等鳥類駐足停留;入冬時節,還能欣賞魚鷹、黑鳶等猛禽盤旋天空,感受生機蓬勃的景致。除了沿著水圳旁平整的紅磚步道欣賞生態之外,也可以就近至溪州山參訪文化遺址與自然美景,黃建義分享,「新福圳附近的大艽芎古道,保有清代以石頭砌成的古道,登至半山朝西望去,天晴時可遠望台灣海峽,點點貨輪海天一色的美景。這邊也是著名賞桐景點,5月時桐花滿天飛舞,宛若一條雪毯。」
新福圳1號池和1-1號池,一大一小共佔地19公頃,灌溉大溪地區202公頃的土地。
不只多元生態吸引觀光客前來遊憩,在湖心彷彿遺世絕俗的屢豐宮,亦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為提供到訪者友善的環境,農委會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持續進行當地自然環境生態的改善,像是辦理新福圳1號池綠美化工程與1-1號池改善工程,建構完善的環境設施。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大溪工作站長劉芳如補充,「新福圳旁的舊有埤塘看守寮,未來預計改建為『水資源環境教育中心』,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環境生態為核心,規劃水資源相關自然環境教育課程,透過與在地社區、學校合作,推廣珍惜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知識。」
俯瞰大溪新福圳1號池,靜謐卻蘊含豐富生命力。(黃建義提供)
由保平安、護水利源起的土地公信仰,至今連結當地歷史人文、自然地景及生態教育,成為珍貴且具在地代表性的文化資產。即使現代走向工商時代,屢豐宮土地公仍屹立不搖地守望著這片土地的平安與繁榮。
大艽芎古道是一條難度適中的登山步道。5月時古道上滿山桐花,非常受登山客推崇。(黃建義提供)
《桃園誌》更多內容.請看電子書:https://ebook.tycg.gov.tw/book/list.php?type=11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