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理財
2022.11.18 05:58 臺北時間

上百藝人簽名貼滿牆 東區鍋物店吃鍋還可打卡追星 亞都迷你火鍋專訪

出生就被轉賣的李丙增不因人生辛苦而喪志,努力經營亞都迷你火鍋30餘年,成為眾多名人的愛店。
出生就被轉賣的李丙增不因人生辛苦而喪志,努力經營亞都迷你火鍋30餘年,成為眾多名人的愛店。
亞都迷你火鍋藏身東區巷子,是許多台北人吃了多年的愛店,天然樸實如家的口味與氛圍,吸引眾多名人如蔡依林、林心如、楊謹華不時上門。老闆李丙增31年前頂下創立僅2年的亞都。他出生不久就被轉賣,收養家庭爸媽不疼愛,只能靠自己。當過軍官、貿易公司副理,最後賣起鍋物,把員工、顧客當成家人,這家店不僅是他的事業,也像是他的另一個家。
平日午後的台北東區略顯冷清,轉進捷運站附近的巷子,被大量植栽包圍的亞都迷你火鍋不算顯眼,卻不斷有客人上門。一名熟客和人稱「丙哥」的老闆李丙增話家常,一邊夾起企圖跳盤逃生的活蝦往鍋裡放,「上次我穿白襯衫、點麻辣口味,蝦子放進去開始跳,衣服還被濺到。」聞言李丙增大笑出聲。
李丙增(左)要求食材新鮮、天然,使用的白菜也是精挑處理過,不能有太多菜梗。
走進不算寬敞的後場,以豬大骨、鳳梨、洋蔥、榨菜等食材熬煮的湯底在爐上慢熬,另一側員工忙著將大白菜一片片剝開,切成三等分,再以流水不斷沖洗。李丙增彎下腰,指著正在打氧氣的水箱,「我每天早上去菜市場買蝦,回來不冷凍,都是活的。」他自豪創業至今,上桌的都是最青的海鮮與食材。
店裡裝潢樸實,沒有豪華排場,唯一誇張的擺設是牆上逾百個簽名白盤,華燈雙姝林心如、楊謹華、天后蔡依林,還有新聞喧騰一時的蕭亞軒跟柯震東都在列,「我問過她『蕭小姐不好意思,我這店那麼破那麼爛,妳怎麼會常來?』她就說:『好吃啊!』」
李丙增每日到菜市場採買海鮮,蝦子不急凍,放進打氧氣的水裡,上桌都是活跳蝦。
亞都創立於1989年,李丙增約莫2年後接手,那時他什麼都不會,跟著創始老闆從市場採買學起。「一開始我連切辣椒不能摸眼睛都不知道,每天都在流眼淚。」今年63歲的李丙增其實不輕易掉淚,即便人生曲折到荒誕,卻總是樂觀。
「我講個故事給你聽。1959年有個50歲的阿嬤,女兒已經出嫁,孤身一人靠著擺麻將桌抽成掙錢。朋友勸她抱個囝仔來飼。有一天,有個男人抱著男嬰在附近兜售,阿嬤用2,400元買下來,那個男嬰就是我。」李丙增用喜劇方式說著過去的悲劇人生。不知親生父母是誰,跟著阿嬤生活,「她很疼我,但旁人笑她年紀那麼大還帶一個娃,就把我過給她女兒,就是我後來的爸媽。大家住一起,還是阿嬤照顧我,直到我國三她過世。」
亞都迷你火鍋在東區開業三十餘年,裝潢擺設頗為樸實。
養父母原本就有3個孩子,對這個被迫領養的兒子難以公平對待,加上養父嗜賭,家境不寬裕,李丙增考上成功高中,卻因沒錢放棄,選讀職校,白天送報紙,晚上還到電子工廠上小夜班,一次送報至空軍總部,看見軍校招生,讀書不用錢、水電減半,他立刻報名。從軍8年,退伍後轉職到貿易公司,從擦桌子、貼郵票開始一路做到副理,「有個案子幫老闆賺60萬元,他只給我1,000元獎金。」心寒的他無懼中年失業裸辭,隔日到大舅子經營的停車場當起管理員。
李丙增接手亞都時,店址位在頂好名店城地下一樓,座位僅有12個,後來生意變好才擴店搬到現在的位置。(李丙增提供)
「亞都第一代老闆的車都停在那裡,那時他罹患肝病,醫生叮囑他不能太勞累,他便問我大舅子要不要接,我跟大舅子合出50萬元把店頂下來。」90年代鍋物店沒那麼普遍,初始店址位在頂好名店城地下1樓,只有12個座位,1天營收6、7千元。做了1年,日營收破萬元,又過了5、6年,店外已都是長長人龍,「一個座位十翻,讓客人等太久,才搬到上面。」生意翻紅,除了食材新鮮,在那媒體不多的時代,台視《家庭月刊》前來採訪也讓知名度大開。
亞都的隱藏版美食XO醬香氣足,鹹香微辣,拌飯、拌麵都相當美味。
「我可以在東區開30年,怎麼可能不好吃。」菜、肉來自合作多年的攤商,每日現送,海鮮堅持親自到市場挑選,高湯以豬大骨、蔬果為底,還加入榨菜取代鹽。菜盤也有眉角,魚豆腐是日本進口、不用高麗菜而使用白菜、丸子來自新竹,「以前人家告訴我,只要把方圓十公里最好吃的東西集合起來就會最厲害,那我們就把全台灣最有名的東西都拿過來。」不能輕忽的還有醬料,市售沙茶加入咖哩粉、花生粉、辣椒粉炒,香氣與滋味更加分。可供拌麵、拌飯的XO醬,則是李丙增的香港友人知道他開店特別來台教學。
老闆、員工與顧客互動輕鬆,用餐環境就像在朋友家,或許也是吸客原因之一,店內大家笑稱,「老闆是『客人第一、員工第二、自己第三』。」客人進門,李丙增都能和他們聊幾句,姓氏、綽號、職業熟記在心。對於客人要求,只要能力所及,總希望員工盡量能做到。面對眾多大牌藝人,員工反而盡量不打擾,給予空間讓他們能安心嗑鍋,「費玉清以前每天下午3點到6點就坐在裡面那個位置,等人變多,帽子戴了就走了。」
亞都的高湯以豬大骨、鳳梨、洋蔥、榨菜等天然食材每日熬煮,不加其他添加物。
做生意30多年,金融海嘯、食安風暴都沒受影響,鍋物店暴增依舊能在東區屹立不搖,疫情卻讓亞都首次受挫,營收懸崖式下墜。李丙增不願影響員工生計,每日照常營業,後來員工自願月休15天、薪資打折,撐過無法內用的日子,還自製甜點在店裡賣,增加收入。隨著解封,業績恢復至過往7成,李丙增規劃明年要重整店面。
「我賺的已經夠用了,繼續開店是為了跟我那麼久的員工。」原生家庭、收養家庭沒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現在他用鍋物暖眾人的胃,也讓自己和員工找到家的感覺。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