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20%;與此同時,失智人口逐年攀升,個人財產管理能力恐提早喪失。為守護高齡者資產,金管會持續推動信託2.0,但民眾是否真的有感?為此本刊進行信託大調查,發現民眾對安養信託認知不足,加上銀行佛系經營,皆為日後高齡金融政策埋下隱憂。
關於老後,金錢規劃向來是重中之重。所以,努力在退休前存到千萬、希望每月至少有5萬元花用是多數人的目標。但如此一來,就能確保自己不會淪為下流老人嗎?周阿姨的故事,值得你深思。
千萬養老本 遭子女啃光
郵局行員退休的周阿姨,每月可領3萬5千元的月退俸,加上先生是國中老師退休,兩人月退俸合計約10萬元,名下無貸款,在彰化有房、銀行存款有1,500萬元,照理說,只要身體健康,生活就是愜意地遊山玩水,但事實卻非如此。
5年前,周阿姨的先生過世,3個小孩因經濟困難便主張分產。「本來孩子們希望賣房分配所得,但周阿姨擔心老後沒棲身之所,決定保留房子,將1,500萬元現金分給兒女。」與周阿姨熟識的社團法人彰化縣白玉功德會總幹事邱暉智,回憶起周阿姨悲慘過往。
邱暉智說:「兒子分到最多,拿了900萬元創業、開遊覽車出租公司,但不到半年就揮霍殆盡,後來將2個小孩丟給周阿姨照顧,人就消失了,幾個月後再出現,都是回家要錢…最扯的一次,是動手搶媽媽皮包,嚇得周阿姨不敢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