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母親》描述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兒子到法國謀生(另外兩個大的留在象牙海岸),它沒有理應的煽情或正面,卻悠悠透過母子三人的選擇,自成一首家庭史詩。
起先重點擺在母親玫瑰身上。她帶著小孩寄人籬下,在旅館當清潔員,但這些都不能阻止她追求愛情。渴望愛情和照顧家庭像是兩股拉扯的力量。她會把小孩打扮得西裝筆挺去參加數學競賽,告誡他們出人頭地的不二法則,卻也沉浸在自己魅力帶來的影響。她從來不只是母親而已。
當玫瑰理直氣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為由而缺席孩子的成長,大兒子順理成為看顧弟弟的人,然而他自己也是孩子。青春期的躁動叛逆,夾雜著憤怒、自卑和慾望,他放棄了原本被看好的學業,像開瓶就暴衝的啤酒泡沫,攪了局,然後消失。
劇情看似一段接一段,每段都有一個主人翁,然而在畫面外說故事的,是年紀最小的兒子。講了媽媽的不時缺席,說了哥哥的不告而別,可以理解他在成人後刻意的保持距離。但家人血緣藕斷絲連,媽媽為他擁有教職的「成功」欣慰,讓他疑惑不成功難道就不值得愛嗎?而好久不見的哥哥捎信來,只是請他幫出駕訓班報名費。這個從小離開象牙海岸,對故鄉已無記憶也沒情感的「法國人」還會因膚色在路上被警察盤查。無論是國還是家,都有融入的障礙。認同,則是漂泊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