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2.10 13:31 臺北時間

2018平昌冬運(下)調時差?不必了 腦袋昏昏表現更好

2018年2月7日,南韓平昌阿爾卑西亞跳台滑雪場,瑞士選手Gregor Deschwanden進行場地練習。(東方IC)
2018年2月7日,南韓平昌阿爾卑西亞跳台滑雪場,瑞士選手Gregor Deschwanden進行場地練習。(東方IC)
平昌冬運在星期五正式揭幕。一般選手在往往會在比賽開始前幾天先到現場,除了適應當地環境和熟悉場地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調整時差。不過有些選手卻故意「製造」時差,目標是提升成績表現。
2018年2月8日,美國選手Casey Larson在平昌阿爾貝西亞跳台滑雪中心進行場地練習。(東方IC)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形容,跳台滑雪在正常人眼中大概是有點腦袋不正常的運動,因為你從高聳的跳台往下滑,然後縱身一躍往下飛行好幾百公尺。或許正因為如此,一些世界頂尖滑雪選手刻意在賽前才趕到平昌,因為他們希望讓自己腦袋更不正常一點。
以美國選手這個星期的行程為例,他們星期天先在德國比賽,星期一搭機開始奧運之旅,星期二抵達首爾,星期三坐火車到平昌,星期四參加週五開幕儀式之前的資格賽,然後在星期六展開爭取獎牌的決賽。
這些選手並不想調整時差,他們反其道而行,要製造時差。
美國部分選手採用的這種策略,似乎違反了運動表現和睡眠的科學。為了克服韓國和美東之間十四個小時的時差,有些奧運選手提早了好幾個月來到平昌,美國電視新聞頻道的製作人和記者,也是提前一兩個星期就在當地部署。但是跳台滑雪的選手顯然不一樣。他們寧可比賽時腦子有點昏昏沈沈。他們認為這樣有助安定情緒。
跳台滑雪選手說,原因在於:這項比賽對腦力的仰賴遠多過體力。擔任NBC評論員的前奧運選手史畢蘭(Johnny Spillane)說他想得到的、能和它相比的運動或許是高爾夫:「它非常、非常技術,非常、非常要靠腦力。」另一名前奧運選手哈斯汀斯(Jeff Hastings)的形容更奇怪:「你越接近於要自殺卻沒真正自殺的狀態,你的成績表現就會更好。」
美國選手比克納(Kevin Bickner)說,如果你從高台往下俯衝時想的太多,那你就糟了。這時如果腦袋昏昏沈沈,你根本無法思考,也就不會想太多。這正是他想要的。 「你讓自己的肌肉記憶接管一切,有時這會比你腦子想著該怎麼辦要好。」
本身是選手出身的美國冬運執行主任德蒙(Bill Demong)自己也鼓吹選手們採用這種方法。他說這個策略根本已經說不上是秘密了,因為他已經向太多人推薦過,只是有的人覺得它太瘋狂不敢嘗試。
不過德蒙也承認,這純屬個人的偏方,沒有經過科學實證,同時,它也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
2018年2月4日,德國威林根舉行的世界杯跳台滑雪賽。與平昌冬運賽程相隔不到一星期。(東方IC)
從現有的科學證據來看,顯然也不支持這種做法。如今大部分的專業運動團隊,會想盡各種可能辦法要克服生理時鐘的問題。美國NBA職籃的總冠軍賽,甚至因此增加了一天移動日,好讓球員們在這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比賽有最佳的表現。
在平昌奧運之前,上週末德國才剛舉辦了世界杯跳台滑雪賽。兩地有八個小時的時差,一般在理論上,每移動一個時區需要一天的時間做生理調整適應,所以照道理說,參加過世界杯的選手,至少要一個星期才能夠適應南韓的環境。日本的跳台滑雪選手就是因此而放棄了在德國的比賽。
但是對某些人而言這似乎不是問題,反倒是個機會。尤其是美國選手似乎更有理由做這種大膽的實驗,因為他們本來就不被預期有奪牌的實力。
美國選手比可納對這方法顯然深具信心。跳台滑雪在歐洲遠比在美國盛行,因此他已經習慣長程的越洋旅行。他回憶上一季曾經參加名為「Raw Air」的巡迴賽,那是連續十天在挪威全國各地不斷移動的魔鬼賽程。他說:「你一早醒來就是搭飛機,再換巴士坐一兩個小時,下車,然後直接(比賽)跳下去。」到了最後一站,他已經筋疲力竭,搞不清自己身在何處。他在挪威待了一個多星期,時差始終沒有調整過來。
不過這十天令人腦筋昏沉的賽事裡,他忘不了的是:在最後一天的比賽裡,他改寫了美國跳台滑雪的全國紀錄。
參考資料:Wall Street Journal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