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柏格曼:大師狂想》 偉大的醜陋

電影透過柏格曼生前親友與共事者的訪談,整理了他爭議的一面;但他的爭議、搖擺與矛盾,也是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佳映提供)
電影透過柏格曼生前親友與共事者的訪談,整理了他爭議的一面;但他的爭議、搖擺與矛盾,也是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佳映提供)
時值柏格曼百年冥誕,當他的專題影展在台北、台中展開之際,片商也順勢推出《柏格曼:大師狂想》紀錄片。這是《柏格曼:光影封印》導演珍馬格努松在今年坎城首映的新作,表面關注於1957年,柏格曼先後推出2部曠世經典《第七封印》《野草莓》並籌備另外兩部電影,同時還有4齣舞台劇及1部電視問世。但在驚人的創作力背後,紀錄片更想揭露那股龐大到變形的動力。
 
對於這類紀錄片,我是又愛又怕。影迷總渴望能更親近令你崇拜的創作心靈;但當過被攝者及看到成品的經驗,我曉得那種斷章取義的厲害與恐怖。當事人的話都會被重新定義了,遑論那些更遙遠的評論或臆測。
當導演搬出柏格曼哥哥當年未公布的訪談,說他不是被打而是受疼愛的,引出柏格曼不是《芬妮與亞歷山大》被毒打的後者,而是勇於目睹卻袖手旁觀的芬妮,確實有被驚到。
至於拿出證據說他崇拜納粹,柏格曼自己早就談過這塊,卻足以觸動敏感神經與政治正確,而令人擔心簡化。相對於海外的崇拜(就連當時只是跟前夫去片廠的美國天后芭芭拉史翠珊都來參一腳),瑞典人對他愛恨交織的直言不諱,更讓人印象深刻。
搞錯事實、性愛成癮、暴躁無常、踐踏別人、不斷逃避?這些驚天八卦和人格檢討,根本撼搖不了柏格曼「超越史特林堡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受訪者罵完他以後講的)。這類搖擺與矛盾,恐怕才更接近真實,也是本片最爭議但也最有意思的地方。今年坎城還有一部柏格曼紀錄片是由瑪格麗特馮卓塔(她的《德國姐妹》被柏格曼選為此生最愛的電影之一)執導,日後若有機會對照,更能證明記錄的背後,是個莫大的驚嘆加問號。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