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02.06 06:58 臺北時間

【語言S01E05】說LKK的人才是LKK──說什麼話,知道你的年齡

【語言S01E05】說LKK的人才是LKK──說什麼話,知道你的年齡
一些特殊事件、人物所說出來的「名句」,也自然而然成為流行語的新寵。2018年台北市長辯論會,吳蕚洋除了花200萬宣傳了「蜂蜜檸檬」讓大家搶購之外,他所唱的那首〈愛江山更愛美人〉,「人生短短幾個秋」變成流行句,拿來形容時間殘酷、轉瞬即逝。

你的流行不是我的流行

在這集〈說LKK的人才是LKK〉開始前,先來做個小小的年齡判斷…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LKK這個詞彙是什麼意思?或是有沒有實際的使用它呢?
其實聽過LKK這個詞彙、或是用過它的人,大概都有一定的年紀以上了,因為它是大約1990年代所使用的詞,在當時可是相當紅的「流行語」呢。LKK是台語「老硞硞」每個字的縮略,也就是取「老」的L、「硞硞」的KK而來的。
就像是服裝每一季會有不同的流行,語言也有所謂的「流行」。1970年代流行喇叭褲、1980年代流行緊身衣緊身褲,LKK就是在20年前當紅的流行了。在那個時候,會用LKK來嘲笑那些年紀很大、很老派或是很落伍的人;但沒想到到了今天,說別人「LKK」的人,才真的是「LKK」呢。
就像我們第一集〈翻譯蒟蒻〉所說的,人類的「語言」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有系統性、有規範性,而且更特別的是它有很強烈的創造力。LKK這個詞彙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是語言很有創造力的例子。那個年代非常喜歡用一些縮略的詞,像是SPP(俗piak-piak)、OBS(歐巴桑),甚至是KTV是縮略成「K你一頓、T你一腳、再比一個V字形的勝利手勢」,這些在過去都被看成是相當時髦的流行語。

是流行語,還是新詞?

在談流行語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流行語」和「新詞」不太一樣。「流行語」就像流行一樣,它可能在流行的當下人人皆知,但也可能瞬間就消失了;像是2016年流行的「藍瘦香菇」、「寶寶心裡苦」,或是2015年的「有哈味」、「颱風天就是要泛舟」,用的人已經大幅減少,甚至你可能已經忘記它為什麼出現。
流行語也很有可能是原本就有的詞彙,只是它因為某些特別的事件(像是前陣子因為台北市長選舉而紅的「蜂蜜檸檬」)才會又突然紅起來。但「新詞」就不太一樣,它指的是新興創作或引進的詞彙,可能是由外語翻譯而來,像是「部落格」、「跑酷」等等,也可能是因特別被創作出來解釋某些意思,像是「第三者」變成了「小三」;「外遇對象」以「小王」來代稱。這類的「新詞」會慢慢融入社會,大部分是穩定的、不會太快消失,而且很可能會被收入辭典。

流行語的語言特徵

知道了流行語和新詞的差異之後,我們再回到流行語上,流行語其實有很多的語言特徵。
第一點,「縮略」就是個很常見的流行語。語言其實是傾向越來越簡潔的,因為這樣便於溝通,省下許多時間。雖然有些人不認同,但「北車」代表「台北車站」、「隱眼」是「隱形眼鏡」、「永豆」是「永和豆漿」,就是把中文的詞彙縮成更短的詞彙。語句也可以縮略,像是中國那裡說的「何棄療」指「何不放棄治療」,「不明覺厲」指「雖然不明白是什麼,但是感覺很厲害」。而像是早期的LKK,到現在常聽的GG,則是縮略其他的語言或方言,像是LKK縮略台語,而GG則是縮略英文的Good Game,後來則用來泛指「結束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流行語的另一個現象,也就是常常用諧音。
第二個當然就是「諧音」,它的「諧音」面向很廣,像是我們很常用數字來取諧音。520代表「我愛你」,881是「掰掰」,或是現在很常看到的9487指「就是白痴」或是8+9指「八家將」,都是透過數字的諧音而來。用數字來當成諧音的現象,在英文就不太常見,這或許是因為英文的數字不像中文是單音節;另一個特別的就是,數字的諧音不只包含了我們所謂的國語,也包含了閩南語的諧音。從外來語來的字也會選擇用中文來做為諧音,像是「魯蛇」就是從英文「loser」而來,但這個「魯」又會更進一步變成一個形容詞,我們會說「他很魯」,但英文不可能說成「He is very “loo”」,這些外來語進來我們語言後,也會產生新的詞性、新的文法類型。
衍生出來的第三點,就是流行語的文法形式常常不合乎「語法」。像是剛剛的魯蛇例子,「魯」對應到「loser」的第一個音節,但自動的變成中文的一個形容詞。又或是很多詞彙明明是名詞,它卻變成動詞,像是「Email給我」就是個例子,或是我們說的「我Line給你」,也是如此。這種例子不只出現在中文,像是日文最近多了一個新詞彙叫作「タピる」,它其實是一個不符合一般語法的新詞,因為它是日本「タピオカ(珍珠奶茶)」截斷之後,留下「タピ」,最後再加上「る」的動詞語尾而來;但它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當紅詞彙,在twitter會常常看到,用來指「喝珍奶」的動詞。所以這種看似「不符合語法」的流行語現象其實不只出現在中文,在日文也常常見到。
第四點,在語音的形式上,很多流行語不是透過詞彙的「縮略」,而是語音上的「合音」,也就是把兩個音合在一起。「這樣子」變成「醬子」,「那樣子」變成「釀」。在中文找到可以對應的音,所以在書面上,就可以直接打出這樣的句子。這種合音是在日常口語上,我們為了方便常常把兩個音合在一起,當然在英文裡也有很多例子,未來有機會再談。
除此之外,近年來很多流行語,則是原本就常見的口語做些轉換。例如裝可愛的形式來表現諷刺,像是「7pupu」、「森七七」,有時候則是在一連串的中文字之間加入了英文、數字等等,像是「hen」、「人+4」,甚至是之前流行的注音文、火星文等等,讓這些全是中文字的句子有些變化。
當然,一些特殊事件、人物所說出來的「名句」,也自然而然成為流行語的新寵。2018年台北市長辯論會,吳蕚洋除了花200萬宣傳「蜂蜜檸檬」讓大家搶購之外,他所唱的那首〈愛江山更愛美人〉,「人生短短幾個秋」也變成流行句,拿來形容時間殘酷、轉瞬即逝。或是在《中國有嘻哈》節目上的「我覺得可以」、「我覺得不行」的句子,雖然在平常已經有使用,但在節目播出之後更蔚為流行。

17來說流行語 <3

除了流行語的語言形式之外,還有很多背後的文化因素,這是語言學界、語言學習界或是心理學、文化學等很感興趣的議題。從語用的角度來看,這些網路流行語是有高度的「諷刺性」或是「遊戲性」的。像剛剛說的「人+4」的這個流行語,它在語言的形式上是包含了「數字諧音」和「裝可愛」的形式,它也是在諷刺某些女性在遇到問題時,只會說「人家是女生欸」的情況。又或是「8+9」這個詞彙雖然一開始就是從八家將的語言而來,他們提出了「8+9=17」(八家將等於義氣),但被一些人笑稱這是個很「中二」(像是中學二年級的青少年,活在自己世界的感覺)的句子,所以就用「8+9」來稱呼這些八家將的群眾。
使用流行語也有很高的遊戲性,像是無論在論壇、BBS或是Facebook中常見的文字接龍,或是大家有樣學樣地運用類似的句型造句,這都是一種大家覺得有趣、好玩的心態,來使用這些流行語,也讓流行語越來越流行。
流行語也有「曲折性」,對於同樣使用流行語的這一個族群來看,使用流行語有種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特性。想想看,當說出一句話,但是成年人們聽不懂、還需要去查字典時,就會讓自己感覺很特別。另一方面來說,流行語也曲折的表現一些過往比較禁忌、不敢直說的話。「種草莓」是留下吻痕,「機車」當初用來代替台語的髒話等,流行語以一種特殊、看起來加過密碼的方式,成為「自己族群」的「行話」。
從流行語也可以分出地域性,或是反映不同的文化階層、政治立場、意識性態。例如,網路用語的「689」、「609」或是「426」,基本上就隱含了說話者的政治立場。「426」諧音閩南語的「死阿陸」,是用來嘲笑或是貶低中國人的;「689」、「609」分別是2012年馬英九與蔡英文的689萬及609萬的得票數,所以雙方支持者就用這個得票數字來代稱自己或是指稱別人。到了2016年,「689」也是蔡英文當選總統時的得票率,因此從以前代稱馬英九支持者的「689」,已變成票投蔡英文的「689」了。

為什麼流行語會流行?

可能就會有人問,流行語到底為什麼會流行起來呢?「遊戲性」就是一個原因。因為人們求新奇、求變化的心理,流行語每月甚至每日推陳出新,使用流行語的人看起來就很酷炫。有些學者也提出了流行語是用一種「娛樂性」來逃避現實的痛苦與壓抑,或許可以從流行語的「諷刺性」大概理解這種心態。透過流行語,使用者能夠諷刺政治、社會現象、工作或公司的不公平等等;使用它時,就能以一種看起來「玩世不恭」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感。
流行語在另一方面,其實就像是一種「符碼」,用來識別聽話者是否在同一個群體之內。聽不懂這些流行語的人和自己不同道,聽得懂的就成為同道中人,從中便能夠感受到親切性;使用了、跟上了流行語,也就是「自己也是同一個群體」內的證明。流行語也能表現它的影響力,像是PTT的「鄉民們」使用的「鄉民用語」,可能一開始只流行於幾個版上,但漸漸的就會影響到其他的版,甚至媒體跟著使用,進而影響到日常大家的使用。試想,如果有一天PTT的鄉民用語不再影響到日常生活,反而是Dcard、K島之類的用語流傳到大眾語言中,那就代表PTT的影響力再也大不如前,使用者的數量、年齡等等已受到限制。

不要刻意「塑膠」流行語啦!

可能有些人會對推陳出新的流行語感到頭痛,或是覺得怎麼會有人這樣講。像前陣子聽到一些人說「想認識新朋友,絕不塑膠」,當時我就完全摸不著頭緒,而且還出現了「被塑膠」、「塑膠某人」的句型。雖然後來才懂「塑膠」指的是無視、不存在,它源自「塑膠常被當成沒有作用、擺飾」的意思,但是一開始遇到,還是會覺得頭痛。
但,流行語的起起伏伏、潮起潮退是相當正常的現象,大部分的語言都會有流行語。日本自由國民社每年都會舉行流行語大賞的投票,美國當然也有這樣的統計,也會定時跟你說「你的句子太過時了哦」的提醒。任何「活著」的語言,都會有這樣的特性;而在現在的網路世代,「流行語言」的變遷速度更快速,可能有些流行語只流傳了一星期,有些卻能活個好幾十年。
前陣子台大語言所的LOPE研究室學生,畢業論文就是預測網路流行詞彙,到底怎樣才容易存活下來?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前後搭配字詞的多元性」,也就是如果這個詞彙像是一個和善的人,能夠和大家都打好關係的話,就容易存活下來;另一個是「字詞經驗關係與相關概念係數」,也就是它能夠隨著我們語言的使用,和相關經驗做結合時,它就更容易被留下來 。所以,我們語言使用者每天都好像在面臨一場戰役,看要怎樣才能跟上流行、不被淘汰;流行語本身也每天都在掙扎,看要怎樣不被我們這些使用者淘汰。
今天這集〈說LKK的人才是LKK〉就先談到這裡,下一集「四十四隻石獅子」,讓我們一起來挑戰看看繞口令,看看繞口令有什麼有趣的語言秘密吧!各位下週見!
語言好好玩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Podcast Addict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