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菸亂象1】加熱菸全台氾濫 政府消極國庫大失血

文|劉志原    攝影|林煒凱    影音|影音組
新興菸品加熱菸、電子菸推陳出新,我國尚未開放進口,卻已走私頻傳、四處氾濫,每年政府少收菸捐稅40億元。

加熱菸如何管理?政府公共政策平台5月間共有5,114人連署要求開放,立委何志偉、黃國昌、蔡易餘則是先後以記者會及質詢方式,指控政府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違法扣留民眾自境外帶回的加熱菸。

且因現行對於加熱菸的法律定位不明,放任大量加熱菸以走私方式進口,造成菸捐稅收每年損失40億元;不過,戒菸團體則是以健康因素持續要求政府不應開放加熱菸,衛生福利部面對正反意見,預計最快7月18日決定是否成為全球第46個開放加熱菸的國家。

政府公共政策平台已有逾5,114人連署要求政府合法管理加熱菸。(翻攝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加熱菸還因未開放,卻已可能讓政府每年損失40億元以上稅收,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台灣使用加熱菸的人口可能已高達17萬,在臉書刊登廣告出售加熱菸的社團更是超過百個,由於價格不菲,光電子加熱器就要價3,000元以上,菸彈每包更須約120元至170元,購買者都有一定的年紀,很少有學生顧客,而且全都是走私的「私菸」,政府完全課不到每包20元的菸捐及每包31.8元的菸稅。

本刊調查,政府每年的菸捐與菸稅收入逾500億元,其中菸捐收入去年約281億元,比前年323億元足足少了42億。知情人士認為,除了與吸菸人口減少有關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不少原本傳統的吸菸者,已轉用電子菸及加熱菸等,對於這些新興菸品,政府禁不了,也拿不出管理對策,還白白損失大筆的稅收。

更新時間|2019.07.16 18:56 臺北時間

鏡週刊訂閱制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 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