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訪中】馬英九拜謁中山陵 自稱「前總統」揮毫8個字

文|謝文哲
馬英九今(28日)赴南京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現場揮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8字。(馬辦提供)

前總統馬英九以「祭祖」名義27日前往中國訪問馬英九12天,是兩岸分治74年以來,首度有中華民國卸任元首踏上中國。馬英九今(28日)上午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赴南京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現場揮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8字,強調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

馬英九拜謁中山陵獻上花圈。(馬辦提供)

馬英九今天拜謁中山陵,宣讀國父遺囑並獻上花圈,之後繞行中山陵墓,對棺木行三鞠躬,隨後在中山陵內部房間現場揮毫寫下「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落款同時寫上民國年與西元年。

馬英九寫下「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落款同時寫上民國年與西元年。(馬辦提供)

馬英九自稱「馬英九前總統」,在致詞中提及「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以下為致詞全文:

各位同仁、各位同學:

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

回想當時的中國,滿清政府貪污腐敗,積弱不振、飽受列強侵略。從1842年(清道光2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以來,被迫跟50多國簽訂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當時中國社會貧富懸殊,文盲處處、法治不彰、社會發展落後,人民無力反抗,國勢危如壘卵,國家看不到希望。

幸賴國父1894年(清光緒20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登高一呼,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建國理想,號召海內外志士仁人共襄大業,歷經革命先烈十次流血革命行動,終於在18年後的1911年(清宣統3年),推翻滿清,終結中國四千多年的君主專政,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父對中國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就是改變中國的命運,讓中國走向富強康樂的開始。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今天,當年國父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都已陸續分別在臺灣與大陸實現,這對於兩岸人民與後代子孫的生活與福祉,至關重要。

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國父逝世。在遺言中要求國人要「和平、奮鬥、救中國」。98年後的今天,我們馬英九基金會的數十位同仁與同學,從臺灣來到南京中山陵國父靈前致祭,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目標,深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

謝謝大家。

更新時間|2023.03.29 14:22 臺北時間

鏡週刊訂閱制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 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