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網室內工作的農民,雖然不在烈日下工作,也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8月中某日傍晚,我們來到嘉義民雄農民張智源的溫室,夏季種蕃茄正等待收成,不通風的溫室蓄積夕陽餘溫,悶濕如三溫暖。為防蟲咬,張智源戴起袖套頭巾,臉上的汗涔涔湧出。工作時他常爆汗,身體無法保持乾燥,夏季因此總患嚴重濕疹。

今年47歲的張智源出身農村,高中畢業後遇上金融風暴,頭路難尋,回家幫忙父親種水果,發現水果一季收成40幾萬,因而投入精緻農業,和妻子共同打理0.5公頃溫室和0.6公頃的絲瓜田。

溫室塑膠布的保溫功能,讓室內溫度平均較室外高五度,夏天易出現42度以上高溫,相較祖父母還能在田間吃午餐,近年他調整工時,凌晨4點起床,早上8點休息,下午3點再開始工作至晚上7點,「3點以後太陽曬起來比較沒那麼烈,比較軟日(台語,指較溫和)。」也聽聞有人索性在溫室裡裝起電燈,改在半夜上工。

張智源指著溫室裡的溫度計:「夏天早上7點半是明顯的臨界點,當日照角度越來越高,溫室氣溫會在半小時內從27度上升到37度,感受非常明顯,8點之後就很難待下去了。」有次他想收完眼前一排蕃茄再走,硬是多留了10分鐘,立刻頭暈想吐,趕緊衝出溫室,躲到陰影處喘氣。「現在我都跟家人說,時間到了就趕快撤,不要為了拚那5分鐘、害後面3天無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