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8.10.19 11:30 臺北時間

【傅月庵書評】推開門便進得去!──《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

【傅月庵書評】推開門便進得去!──《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
卜正民夾敘夾議,說明每個人的企圖與作為,揭露背後千絲萬縷的政治關係,法律的限制,制度的規範,然後帶出他撰寫此書的目的與方法,讀者至此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僅是一個楔子,好戲還在後頭。

傅月庵書評〈推開門便進得去!──《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全文朗讀(聲音:張幼玫)

上個世紀二次大戰後,東西方冷戰體制形成,中國史研究成為顯學之一,引領一時風騷的教父級學者乃哈佛大學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他的門下人才輩出,據說當時美國重點大學裡,一大半中國史教授都是他的學生。1966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中國史》也得邀請他擔任共同主編(另一位是英國的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廖彥博譯,台灣商務出版
彼時加拿大在中國史研究版圖裡幾乎占不到位置。誰知幾十年星移物換,白雲轉成了蒼狗。2009年哈佛大學也來編《哈佛中國史》,找來找去,主編一職竟落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頭上,儘管他與哈佛大學淵源匪淺,這事卻也讓人不得不好好正視這位加拿大漢學家。
──他,到底有什麼能耐呢?
卜正民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唸英文系,接觸到鈴木大拙禪學,選修了『中國佛教史』,機緣湊巧便轉攻東亞研究了。1973年到哈佛唸碩、博士之前,他因加拿大籍身份,乃得以交換學生身份到北京大學加強中文學中國上古史,隔年轉到上海復旦大學跟隨李慶甲教授讀中國文學,爾後便一頭栽進中國歷史裡去了。
1984年他獲得博士學位,論文寫的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嘗試從地方士紳與寺院的交往活動,看出權力、權威的形成。

對佛教本身的教義我不研究,我感興趣的是縉紳跟佛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當然,我的題目是士紳與寺院的關係,就必須要研究寺院的田產、寺院的建築等,它們看上去都是比較具體的一些東西,而不是抽象的東西。
在某次受訪裡,他這樣談及他的論文,「具體的一些東西,而不是抽象的東西」日後似乎也成了他的歷史書寫的一大特色,他往往從一塊磚、一張畫、一次侵佔土地事件、一個人的到來為楔子,從而開展出一個奇妙的歷史世界。
出身英文系的卜正民格外重視「敘事」
早在受邀撰寫《劍橋明代史》「明代交通和商業」那一章時,卜正民將成為一個好(good)學者,大致已見端倪;大家沒想到的是,他竟能成為把學術著作寫得像小說一樣好看,雅俗共賞的大(great)學者。
——這一切都得從《縱慾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說起。
《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聯經出版
博士論文不算,《縱樂的困惑》是卜正民的第一本歷史專著,他從晚明萬曆末年被派到安徽歙縣當知縣的一名士人張濤說起,歙縣是當時徽商活躍的地方,張濤卻是典型的儒生,討厭商人,討厭商業,認為商業興起直接導致社會風氣敗壞,於是在1609年刊刻的《歙縣志》,以「張子曰」大發議論,用四季譬喻從明代初年一直到當代的社會風氣變遷,推論由於商業競爭,社會奢迷拜金,世道敗壞,大明帝國很快就要進入「金令司天,錢神卓地」的肅殺秋天。
我寫這本書,其實就是我跟張濤的一個對話,他提他的意見,他說商業對文化、社會造成很壞的影響;我的看法當然跟他不一樣,我說:不!商業使中國變成一個比較有錢比較有機會的社會,對待一些新生事物,要看它們對一般中國人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不要動輒反對。……當然,明朝最後崩潰了,可是我覺得明朝不是因為中國倫理傳統遭受損壞就崩潰了,而是因為傳染病和滿州人入關等各種各樣很具體的因素把明朝打碎了,而不是什麼倫理什麼名教崩壞造成的。
由於論證詳實,深入淺出,更重要的是,出身英文系的卜正民格外重視「敘事」,整本書寫得好看迷人,突破象牙塔藩籬,讓普通讀者也讀得津津有味。就連向來以「把中國史寫成暢銷書」而聞名的耶魯大學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教授也稱讚「這本書賞心悅目,充滿動感和細節。把明朝迷人和易變的世界鑲嵌在一個清晰的概念和編年框架上,使每一位專家以外的人都可以領會。」
左:《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卜正民著,林添貴譯,遠流出版。右:《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卜正民著,廖彥博譯,麥田出版
卜正民「敘事再生」(Revival of Narrative)的功力於此獲得證明,日後又在《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等一部又一部的精彩論著中獲得確認,遂也成了公認的「史景遷接班人」。
整本書從1499年發生在南昌的一樁墓地糾紛開始
史景遷的著作繁多,一本比一本暢銷,卻不是盡人拜服,學界裡常見的議論是「他的作品作為歷史文章畢竟缺乏分析與論證,也少見他對歷史問題提出獨特的解釋。因而雖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少紮實的歷史知識。」相較之下,卜正民便幾乎不見類似之譏。《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這本書正可作為代表,清楚見到他調和敘事與析論,不厭煩瑣地歸納與論證,讓人清楚瞭解明代所謂「專制統治」的真實狀況,進而思索明、清、民國,甚至共產中國的歷史延續性。
卜正民(©F. Sims,台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整本書從1499年發生在南昌的一樁墓地糾紛開始,讀書人、小地主、地方士紳、基層官員、省級官員、宦官、皇帝,一一登場涉入。卜正民夾敘夾議,說明每個人的企圖與作為,揭露背後千絲萬縷的政治關係,法律的限制,制度的規範,然後帶出他撰寫此書的目的與方法,讀者至此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僅是一個楔子,好戲還在後頭。
卜正民隨即由下而上,以民間為基礎,披瀝大量明清方志,搜尋分析歸納整理,分別從空間、田野、書籍、寺廟四個角度論述地方社會與國家政制的拉扯牽制,讓人清楚理解明代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皇帝和官僚集團的運作,地方關係網絡的形成,地方社群與中央集團的權力競合等等,最後更回過頭來檢視「專制統治」「國家」這些現代詞彙對明代,乃至中國歷史的意義。──毫無疑問,這是一本由論文組成的論集,透過卜正民的才情與文筆,卻流暢生動,渾然一體,顯得充實而有光輝,普通讀者推開門便進得去!
如果我們從現在去看過去的話(知道了這個結果再去看過去),那麼我們看到的只能是線性的過去,而不是存在多種可能性的過去,因為任何一個結果都只是一種可能,一種已變成現實的可能,而歷史展開的過程中,往往充滿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如果有別的因素介入,它可能就不是我們看到的那種結果。我認為歷史研究應從歷史的自身來看它整個的過程,而不應從事後(已經知道結果)來推測它前面是怎麼回事。
同樣是受訪時所言,卜正民的這一番話,尤其最後幾句,或許可以給正努力面向歷史,卻又困惑、矛盾重重的台灣人一些啟發吧。若你也願意好好思索的話。
本文作者─傅月庵
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